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担任相国,继承了晋王的封号。不久之后,司马炎迫使魏元帝曹奂禅让,成功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并定元号为泰始。刚开始执政时,晋武帝司马炎专心治理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著名的“太康之治”。到了咸宁五年(279年),他发起了“晋灭吴之战”,最终完成了天下统一的伟大事业。直到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司马炎因病去世,享年55岁,追谥为武皇帝,庙号为世祖,葬于峻阳陵。
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大多使用“太祖”作为庙号。比如,北宋的赵匡胤庙号为太祖,明朝的朱元璋庙号也是太祖。至于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虽然谥号为“高皇帝”,但后世也常称其为“汉高祖”,实际上他的庙号是“太祖”。那么,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什么庙号是“世祖”而不是“太祖”呢?
一
“太祖”这一庙号的使用,往往是为了表彰那些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在《礼记·王制》中,明确指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其中的“太祖”即为“大祖”,是对建立大业的开国皇帝的尊称。像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人正是符合这一标准,才使用“太祖”这一庙号。而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则使用了“高祖”,原因在于他们的建立王朝的基础,与他们的祖辈和父辈的贡献息息相关。因此,杨坚和李渊并不适合使用“太祖”这一庙号。类似的,司马炎也并非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所以无法使用“太祖”这一庙号。
二
司马炎是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早在曹魏嘉平年间便被封为北平亭侯,并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等职务,逐步在政界和军界获得重要地位。后来,他被派往东武阳县迎接魏元帝曹奂继位,随即晋升为中抚军并进封新昌乡侯。到了咸熙二年(265年),魏元帝曹奂进一步加强了对司马炎的礼遇,使其成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相国职位及晋王封号。相比于其父司马昭,司马炎在政绩上的贡献并不突出,他主要是在众多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顺利地取代了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因此,司马炎若使用“太祖”这一庙号,显然不合适。相反,西晋建立后,司马炎便追封父亲司马昭为“太祖”,以此肯定司马昭为家族和国家所做的贡献。司马昭年轻时随父抗击蜀汉,屡次立下战功,后来参与了高平陵之变并协助平定淮南三叛,故在西晋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去世,司马昭继任大将军一职。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分兵三路,消灭蜀汉,次年晋升为晋王。可以说,司马昭不仅为西晋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还加速了三国历史的终结。他的成就和贡献,远超司马炎,因此司马昭完全有资格使用“太祖”这一庙号。另一方面,司马炎即位后,选择追封祖父司马懿为“高祖”,因为司马懿在西晋的建立过程中同样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他的庙号也被尊奉为“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