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在青岛登陆
1938年1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目标是突破津浦铁路沿线的防线,企图打通这条关键的交通枢纽,进而将长江以南的日军势力与华北连接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日军采取了双线作战策略。一方面,矶谷廉介指挥的第10师团带领其部队从河北地区沿着铁路南下,成功突破了黄河防线;另一方面,日军调动板垣第5师团从山西战场调至青岛港,通过海上运输登陆,随后沿海岸线西进,试图与矶谷师团形成东西对敌的态势。
韩复榘在山东
随着日军逐步逼近,负责防守津浦铁路的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尽管李宗仁麾下有超过20万的部队,但其中一半的兵力直接由副司令韩复榘指挥。韩复榘为了保全实力,未听从李宗仁的命令,坚持放弃黄河防线,并弃守了省会济南,率领所属的3个军及数万精锐部队撤退至山东与河南的交界处。此举一旦向前推进,将会脱离第5战区的控制区域。
韩复榘的突如其来的撤退,让鲁中、鲁南一带的防线迅速崩溃,为日军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空隙。2月初,板垣师团迅速逼近临沂,这一城市是徐州城的东北屏障,其战略地位不可小觑。好在驻守临沂的庞炳勋第3兵团和后续赶到的张自忠第59军,奋勇抵抗,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成功阻击了板垣师团的攻势,歼灭敌军5000余人。
李宗仁在台儿庄
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李宗仁在面对日军的威胁时依然保持冷静。3月23日,日军矶谷师团已突破防线,抵达山东与江苏交界的台儿庄。此地距徐州仅50公里,而李宗仁在徐州司令部内,已能隐约听见远处传来的炮声。蒋介石在失去南京后已撤至武汉,并得知台儿庄的危急情况后十分焦虑,担心李宗仁会撤退不及,被日军围困,届时必将对抗战士气造成沉重打击。
事实上,早在2月,蒋介石就已经通过军令部通知李宗仁,建议将指挥部迁往河南归德府或安徽亳县,以避免进一步的威胁。但李宗仁对此并不在意。自17岁考入陆军学校,经历了护国、护法、北伐等战役的他,对任何险境都有着足够的应对经验。
徐州位置重要,通讯便利
徐州地处陇海与津浦等铁路的交汇点,拥有便捷的电话、电报网络,极为有利于指挥部队的调动。尽管日军的矶谷师团距离徐州越来越近,但李宗仁并未慌乱。通过调兵遣将,他在台儿庄一带成功布置了包围矶谷师团的防线。此时,若运筹得当,李宗仁不仅能化险为夷,还有望赢得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场大规模正面战役的胜利,甚至有可能全歼日军一个完整的师团,为抗战注入巨大的信心。若此时撤离至归德或亳县,不仅无法有效指挥作战,还将导致情报传递和命令执行的严重滞后。
假装选址,拖了8个月
在这一关键时刻,李宗仁坚定决定留守徐州,他认为此举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全局。然而,徐州内部的局势日益紧张,各机关人员焦虑不安。面对军令部的西迁指令,李宗仁不得不采取拖延策略。他命令成立“设营小组”,去归德和亳县调查形势并安排后勤部署。结果,“设营小组”调查了半个月后,台儿庄战役已经爆发,事到临头,若再提西迁问题,无疑是临阵脱逃,最终,西迁的命令便被彻底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