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军长,不好了,特务营的两位营长和一名参谋失踪了!”
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满脸慌张地冲进来报告。
叶挺正在桌前处理公文,听后猛地站了起来,怒声命令:“赶紧派人追,抓回来!如果他们拒捕,就地枪决!”
这一幕发生在1938年7月31日,新四军驻地云岭(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西南25公里)。
那么,这三名干部为何离开新四军?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让我们从1938年7月30日说起,探寻这背后的原因。
这天傍晚,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的一家简陋酒馆内,三名年轻的干部围坐在桌旁,一边喝酒一边交谈。
他们分别是: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营长叶道志,特务营参谋徐长胜以及补充营营长陈五和。
三人都是来自湖北的年轻人,年龄都不满30岁,彼此间是老乡又是战友。
他们曾经历过长征,参与过反围剿战斗,身经百战,是名副其实的“老红军”。
最初,三人都默默无言,只是低头喝酒。然而,随着酒精的刺激,气氛逐渐变得紧张。
徐长胜突然将杯子重重摔在地上,怒声道:“我们受够了这窝囊气!”
陈五和连忙伸手制止:“小声点,四周有人,别让人听见了。”
叶道志则冷静地看着两人,说:“五和,让他说。”
徐长胜喝得有些多,气喘吁吁地说:“我不怕丢脑袋,憋死了也不行,我就要说,忍不了了!”
叶道志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喝着酒。
陈五和小心翼翼地四处张望,确认没有人后,低声说道:“我们被调到南方,职务降低不说,还不得好死,整天受批评。”
徐长胜越说越气愤:“这地方一天也待不下去了,我们走吧,哪怕不回来!”
酒精作用下,三人头脑逐渐昏沉,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带枪逃离新四军。
那么,他们为何做出这一决定?他们的出走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整编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后,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八路军与新四军进行了整编。
与北方的强大红军相比,南方的游击武装实力较弱,人员装备相对匮乏,面对生死存亡的局面,常常给人“兵比枪多,枪比子弹多”的印象。
在这种艰难环境下,很多干部未接受过正规训练,整体素质也不高。
因此,延安决定派遣一批有经验的干部(多数来自红四方面军)来加强新四军的领导,借此提高战斗力,适应新的战斗形势和任务。
叶道志、徐长胜和陈五和便是这些从延安调来的人。
然而,他们到新四军后,发现自己遭遇了职务的下降。
以叶道志为例,他在红31军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曾在多场重要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到了新四军后,职务却降至第二支队第四团副团长。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令他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波动。
其他调来的干部也大多面临类似的降职,比如王必成、陶勇等人。
这些干部心中产生的怨气,不仅源自职务的降低,还因为他们离开了多年的战友,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临重新适应的困扰。
而且,许多人心中认为八路军代表着正规军,新四军不过是一个游击队组成的部队,前途不明。
尽管有着如此多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水土不服”的问题。
叶道志与新四军的福建籍干部之间的方言隔阂,令他在沟通工作时屡屡受阻。
他用尽心力,却发现效果甚微,这令他十分沮丧。
最终,叶道志因不满职务的调整与生活环境,产生了消极情绪。
在一次整训中,他受到处分,职务再次降级,最终被调到特务营担任营长。
在这种沮丧的心境下,他与战友们相约喝酒,借酒消愁,逐渐酿成了后来的事。
当天夜里,三人终于做出了决定——带枪离开新四军,去延安继续为革命奋斗。
他们的行动最终引发了叶挺的震怒,后果也让所有人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