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中郎将是一个古代官职名称,源自东汉时期。自东汉以后,五官中郎将的名号广泛被各割据势力用来指代武官,这一称号不再局限于禁卫将领等职位,而是成为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官阶。五官中郎将的职位和权力差异很大,统兵的将领也常常以此为名,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
三国时期,五官中郎将这一职务中,有几位尤为著名,如建威中郎将周瑜和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他们的地位通常被认为高于其他杂号将军。其中,曹操的儿子曹丕便曾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并担任丞相的副职。因此,相较于其他中郎将,五官中郎将的地位十分尊崇。除曹丕外,至少还有三位人物曾担任此职。
一、曹丕
曹丕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之学。他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担任副丞相职务。五官中郎将一职,对曹丕来说,代表了他在魏国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国的世子,而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继任丞相,接着自立为魏王,最终实现了魏国的独立,并结束了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汉朝历史。
曹丕执政期间,他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有效地稳定了政权。同时,他还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成功击退鲜卑部落的进攻,并与匈奴、氐、羌等外族修好,恢复了西域的疆域。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岁。后人追封他为文皇帝,庙号世祖,葬于首阳陵。
二、五梁
五梁,字德山,出自犍为郡南安县,是东汉末年至蜀汉前期的名儒之一。最初,五梁在益州牧刘璋麾下担任座上宾。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后,五梁开始归属刘备阵营,为其效力。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蜀汉,而五梁被封为议郎。
在公元223年,刘禅继位后,五梁的官职升迁为谏议大夫,最终担任五官中郎将。然而,由于当时蜀汉政权相对动荡,五梁所担任的五官中郎将职务可以说只是一个虚职,并没有实际的权力。五梁在刘禅初期去世,尽管如此,他在蜀汉历史上的地位依旧受到一定的关注。
三、薛综
薛综,字敬文,生于东汉末年的徐州沛郡竹邑县(今安徽省濉溪县)。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频繁,他早年迁至交州,拜师于南安太守刘熙。公元210年,薛综投靠了孙权,出任五官中郎将。此后,孙权任命他为合浦与交阯两郡的太守。
在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孙权的儿子建昌侯孙虑被任命为镇军大将军,驻守半州(今九江市),并任命薛综为长史。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孙虑去世,薛综被召回朝中,担任贼曹尚书,并升为尚书仆射。到赤乌三年(公元240年),薛综再度晋升为任选曹尚书,负责东吴官吏的选拔等事务,职权进一步扩展。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并继续兼任任选曹尚书。最终在赤乌六年(公元243年),薛综去世,留下了大量诗赋和文献,诸如《私载》、以及《五宗图述》和《二京解》等著作。
四、薛珝
薛珝,生卒年不详,出自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是太子少傅薛综的儿子。在吴景帝孙休执政时期,薛珝担任了五官中郎将一职。公元261年,薛珝受吴主孙休之命,前往蜀汉,担任外交使命,访问蜀地。回国后,他向孙休汇报了蜀汉末期民生的困顿和社会的萧条状况,成为吴蜀交往中的一位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