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郑国渠遗址 寻千年水脉
迪丽瓦拉
2025-09-05 08:34:01
0

距今2300年的郑国渠是历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水利工程,是第一个实现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也是最成功的引浑淤灌水利工程,它与同一时代修建的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车出长安,西北行百余里,至泾阳王桥镇。泾河从九嵕山和仲山接壤处奔流而出,两山余脉在湛蓝天幕下勾勒出苍劲的轮廓。车轮离开柏油马路后,碾过碎石铺的乡道,转过几重土塬,隐藏在丛林中的夯土撞入眼帘——那便是郑国渠首遗址的起点,两千三百年前战国水工郑国智慧的凝结。

渠系寻踪 触摸文明的脉络

拨开荆棘、踩着杂草丛的蜿蜒小道深入遗址区,郑国渠渠首、郑国渠故道、新渠、井渠、王御史渠、渠汉白渠、丰利渠等历代渠首遗迹,点缀在泾河东岸的乡野田间。

“战国郑国渠、汉代白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清代龙洞渠和1932年建成的泾惠渠,历经六代、2300多年的水利工程在泾河仲山外一再延续,如一部中国水利通史的活页。”陕西水利博物馆副馆长郑烨介绍说。

“泾河流淌了2000多年,目前的水位比郑国渠基低了约20米(1974年测量落差为15米),专家推测泾河水位以每年0.7-0.9厘米的速度在下降。由于水位的下降,这也是历代泾河引水工程渠首位置一再上移的原因之一吧,如今的泾惠渠大坝比郑国渠首遗址上移了约4.95公里。”

“疲秦之计”成“强秦之策”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西戎小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随后便展开了对四邻的掠夺与兼并。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以“疲秦”之计入秦,却以十年之功凿泾水为渠,“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关中为沃野,无凶年”。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成为秦东扩的障碍。面对强秦的威胁,加之几次战斗失利,韩惠王非常害怕,便想出了一个计谋,派水利专家郑国为间谍入秦,以兴修水利工程为名,耗费秦国人力和财力,企图拖垮秦国,使其无力东伐。

郑国来到秦国后,耗费10万民工修渠引水,就在渠道即将完工之时,“计策”被秦王发觉,秦王欲杀郑国,郑国临危不惧,从容作答:“始臣之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有理,工程继续进行。当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也需要借助郑国所长。十年之后,渠道顺利终完工。“渠成之日,秦王政亲至瓠口,赐渠名‘郑国’”。郑国渠竣工五年后,秦国浩荡东进,直取韩国。韩王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原本为削弱秦国的“阴谋”,竟成了强秦一统的基石。

郑国渠的古代科技

2300年前郑国渠的测量技术、开渠技术、引水技术、分水技术、灌溉技术和渠道维修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一是测量技术准确无误。

渠线规划上选择十分科学,郑国渠大致沿海拔450-370米的高程,自西向东,修建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充分利用了西北高、东南低地区的地形特点,扩大灌溉面积。其次郑国渠的首尾高差仅80米,渠道平均坡降为0.6‰,这就要求当时测量技术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才能常年引水。

二是横绝技术补充水源。

郑国渠的渠道设计上有个大胆的创举跨流域引水,就是采用了“横绝”技术,利用临时工程,抬高河床,将冶峪河、清峪河、浊峪河三条河流纳入郑国渠干渠之中,解决了泾河水量不足的问题。

三是淤卤压碱形成沃野。

关中平原有大量盐碱地,土壤所含盐分会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而泾河水含大量泥沙,对土壤的盐分有溶解、洗涤作用,河水流入农田后,沉积在地表,有淤地压碱的效果,同时泥沙中夹带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可以肥田。使原本瘠薄的关中渭北平原变为沃野,成为秦“京师衣食之源。

四是渠首选址合理科学。

泾河出仲山之后河床逐渐展宽,并形成一个大的S型弯道,上层水由凸岸流向凹岸时,河流的最大流速接近凹岸恰好对准渠首的引水口,便于引水。横向环流的下层水形成回流把较大的沙粒冲向凸岸,最大限度减少了渠道淤积。

水脉传承 聆听时代的回响

走出陕西省水利博物馆,开车顺着关中环线西行数公里,北拐进入仲山余脉,现代水利工程泾惠渠与元明清的王御史渠、广惠渠、龙洞渠遗迹交相辉映。泾惠渠的混凝土渡槽横跨塬谷,与身旁的明代广惠渠遗址形成鲜明对比。渠水在阳光下闪烁着银链般的光泽,依然滋养着关中大地。如今的泾阳、三原、高陵一带的葡萄产业园连畦接陌,设施农业大棚鳞次栉比,“关中白菜心”的美誉更胜往昔。这一脉活水,从战国流到秦汉,从唐宋流到明清,又在新时代的田野上奔涌出新的诗篇。

站在郑国渠纪念馆前,凝视着“郑国渠天下第一渠”的石刻旁,突然读懂了水利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驯服自然的工具,更是文明存续的血脉。当郑国在瓠口埋下第一抔土时,他或许想不到,这条渠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变害为利”“以水兴邦”的典范;当历代工匠在旧渠基础上不断修葺时,他们也未必意识到,自己正在书写一部跨越千年的治水传奇。

暮色四合,归途中的车窗外映出仲山的剪影。郑国渠的水仍在地下潜行,浸润在麦田的根系间,在果园的枝叶下,在现代化灌区的管道间,默默孕育着新的希望。这一脉活水,是秦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注脚,更是中华文明“秦人治水、因势利导,厚德载物”的永恒注疏。

回想俯身踏上郑国渠遗址,触摸渠畔的秦砖汉土,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肌理,更是中华民族与水共生的智慧密码。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已对郑国渠遗址开始正式考古发堀,相信不久这里尘封2300年的密码将一个个被解开。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隋唐英雄传》是一部讲述隋末唐初英雄人物事迹的作品,故事中许多英雄人物,如秦琼和程咬金,大家都非常熟...
原创 为... 一听到“日本工匠精神”,就来气。 很多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觉得那是一种挺值得去学习的“大和文化灵魂” 不...
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商人降服荷... 公元1628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台南大员。大批日本武装商人暴走,突袭荷兰长官彼得的官邸,将他...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一直对清朝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常常会去书摊逛逛。有一天,...
原创 公...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常常通过婚姻进行外交联姻。许多皇室宗女被送往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
原创 如... 庞德,原本是马腾帐下的一名部将。马腾兵败后被曹操所杀,他的部队便归马超指挥。庞德因其出众的武力,被誉...
原创 李... 太祖开疆拓土,太宗安邦定国,这种模式在历朝历代都几乎是常态。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被尊称为战神,而作...
新手福音!三国谋定天下轻松畅玩...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三国策略游戏又肝又氪,新手进去根本玩不明白,很容易就被劝退。但《三国:谋定天...
原创 他...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大清朝廷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其中的科尔沁部与清廷的关系尤为深厚。科尔沁部与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仅帮助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也做出了不...
专家讲文物—“仓颉篇”汉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扫一扫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大碗:海贸遗珍,彩瓷华章 一、年代溯源 此碗产自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
原创 清...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很多案件发生后都难以侦破,许多罪犯也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因此...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瞬间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而有些则成为永恒的痛,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到燕云十六州...
原创 累... 在古代,各国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征战四方,不少大将也因此死于沙场。但有些英...
原创 马... 马超在西凉被誉为神威天将军,不仅武力极为出众,而且深得羌人的尊敬。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凭借过人的武艺...
播客|气候变化之下,如何让历史... 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
原创 中... 最近,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局势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敏感时刻,一些日吹和日奸却像雨后春笋般冒了...
原创 许... 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
原创 清... 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