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左翊卫大将军、荣国公来护儿曾对大唐最具单挑之力的悍将秦琼作出如此评价:“此人有智有勇,品性高洁,如何能久居卑贱?”此语见于《新唐书·列传第十四》,《旧唐书·列传第十八》也有类似的描述:“此人勇猛加上高尚的品德,定将自取富贵,岂能安于卑微之位?”来护儿之所以如此评价秦琼,是因为当时秦琼不过是他帐下的一个低级军官。根据两唐书的记载,秦琼是在来护儿的帐内服役,“帐内”的意思大致可理解为类似于亲卫,身负随侍之职。《隋书·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志下》对此有所解释:“王公以下,三品以上官员,均有亲信随侍,依职位高低而配有不同数目的人手。”
秦琼在来护儿帐下时,似乎还只是一名随军侍卫,然而当秦琼母亲去世时,来护儿送上了丰厚的哀悼礼物。军中一些其他军官却提出了异议:“士卒去世,来将军不曾过问,而为何单独为叔宝送葬?”这一质疑中,明显可以看出秦琼尚未晋升为正式的军官。但很快,秦琼就被调到齐郡通守张须陀麾下,凭借其卓越的能力晋升为正六品建节尉。这不仅证明了来护儿对秦琼的独到眼光,也彰显了隋朝军功制度的公正与合理。
对于来护儿这个人,史实中的形象远比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刻画要正面得多。他并非像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粗暴、血腥,甚至在某些作品中误传他被罗士信所杀。《北史·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和《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中都有对他深入的记载:“来护儿言必信,交情深厚,对财富名利并不看重,始终不涉及私人财产。行军作战时,他善于谋划,深得士兵的拥护,部队纪律严明,因此他能激发出士兵的最大潜力。”
来护儿最终在宇文化及发动的江都之变中死于非命。他的最小儿子来济,曾在唐高祖武德年间中举,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官至宰相(担任中书令)。来护儿一门忠烈,尽管在一些小说中,他和李道宗、张士贵、苏定方一样,被误描绘成阴险狡诈、凶狠暴戾之人,这显然与历史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
历史中的来护儿与民间形象有所出入。秦琼的形象,尤其是在史实中的展现,也比演义中的要更具英雄气概。比如,在《隋唐英雄传》等演义中,秦琼的武力排名并不靠前,但在《两唐书》中,秦琼却被称为真正的无敌战神:“每当敌阵中出现猛将锐士,秦琼总是带头出击,跃马挺枪,闯入千军万马之中,所向披靡。”如此英勇无畏的表现,正是他赢得来护儿信任与器重的原因之一。
来护儿对于秦琼的深厚信任,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勇武,更因为秦琼的文武双全和高洁的志节。来护儿对秦琼的欣赏和推崇在随后的三次重要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秦琼在这些战役中的英勇表现,恰恰证明了来护儿的眼光与预见。
当来护儿升任朝中官职,秦琼则继续驻守在老家,负责齐郡的军事事务。大业十年,秦琼与张须陀一同出征与“贼帅卢明月”的大战,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当时,卢明月的军队有十万之众,而张须陀的军队仅有一万。双方在下邳相持十天后,张须陀的粮草耗尽,不得不执行一计险招——假撤退真突袭。张须陀的计划是让卢明月率主力追击撤退的队伍,而秦琼和罗士信带领千名勇士潜伏在路旁,等待机会突袭敌军大本营。
这一突袭如同历史上的官渡之战,面对坚固的敌营,秦琼和罗士信毫不畏惧,奋勇登上敌营高楼,撕下敌旗,激战中斩杀数名敌兵,打乱了敌阵。他们还成功破关放兵,放火烧毁了敌军的数十座营寨。此战以秦琼的英勇表现赢得胜利,卢明月虽率数百骑兵撤退,但仍被秦琼等人缴获余部,彻底扭转了战局。
随后,秦琼继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猛和智慧,屡屡扭转战局,成为唐朝军事阵营中的一员猛将。最终,他的英勇事迹传遍四方,得到了李渊的极高评价,称赞他为天降之英才:“你舍弃家族来归附我,我怎能不给你荣誉,赐你丰厚的奖赏,令你声名远播。”李渊对秦琼的赏赐不仅仅是金银财宝,更多的是对其文武双全、忠勇义气的高度认可,最终让秦琼在大唐的武将中屹立不倒。
秦琼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点亮了历史的长河。正如来护儿所言,秦琼不仅拥有过人的才智和勇气,更有一颗高洁的心。他的传奇一生,不仅仅是武力的展示,更是忠诚与智慧的象征。在历史的长卷中,秦琼无疑是一位值得敬仰的英雄。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秦琼为榜样,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正直坚韧,成就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