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又被称为晋绥军,是民国时期一支由山西军阀阎锡山领导的地方武装力量。由于阎锡山的势力范围包括山西与绥远,所以这支军队也常被称为晋绥军。虽然在民国的纷乱时期,晋绥军的兵力和领土面积并不算最大,但它无疑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军阀集团之一,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
晋绥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那时它的名字是“山西新军”。直到1912年,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都督,正式掌握山西的军政大权,成为地方上的实际控制者。此后,他不仅是这支军队的领导者,而且也逐渐积累了极大的个人权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山西王。一直到1949年,这支军队才最终解散。由此可见,晋绥军从诞生到解体,历经42年的历史,而阎锡山在其中担任领导角色达37年之久,可以说他不仅是晋军的掌门人,还是山西地区的土皇帝。
在晋军的鼎盛时期,军队的兵员数量曾达到20万人,并拥有一批精悍的将领。阎锡山麾下,有13位重要的军官,凭借在军阀混战中的表现和在巩固山西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他最倚重的得力干将。这13位将领被人称为阎锡山的“13太保”,代表着他在军中强大的力量。
除了这13太保,阎锡山的阵营中还有四位特别重要的将领,他们都是晋军中的精英,深得阎锡山的信任和倚重。这些将领不仅在战场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还在阎锡山的军事集团中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晋军的四大名将之一杨爱源,是阎锡山的得力干将,他不仅能干,还在军事上颇有才华,因此深受阎锡山的信任和器重。在他的军旅生涯中,虽然杨爱源多次担任副职,但也只有一次是担任正职——第六集团军的司令官。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阎锡山自己担任了许多重要职位,因此杨爱源的副职位置也可以理解为是阎锡山身边的重要助手。在解放战争爆发前夕,阎锡山为了保全自己,准备逃离山西时,甚至将所有财产交给杨爱源保管,并将他带在身边,这充分体现了阎锡山对杨爱源的极高信任。
晋军四大名将之二傅作义,他在晋绥军中可以说是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将领之一。傅作义在涿州之战中表现出色,成功挫败了奉军的进攻,凭此一战,他获得了“守城名将”的美誉。此后,傅作义逐渐成为阎锡山的重要人物之一,并且被派驻绥远,成为该地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抗战初期,晋绥军在改编成第六、第七集团军时,傅作义被任命为第七集团军的司令官,投入抗日战场。这一段经历,也为傅作义在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凭借个人的能力和影响力,成为了名震一时的“北平王”,掌握着高达40万的兵力。
晋军四大名将之三商震,他是晋系军阀中唯一一位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都取得重大成就的全才。商震不仅深得阎锡山的器重,还受到了蒋介石的关注。在1943年,商震陪同蒋介石参加了开罗会议,成为地方将领中少数几位能够参与与国际盟国首脑会谈的人之一。这一经历充分显示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以及蒋介石对他的高度评价。
晋军四大名将之四徐永昌,则是被誉为晋军中的“二号人物”。徐永昌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而且在文治方面同样具备才能,因此被认为是文武双全的典范。中原大战结束后,阎锡山虽然兵败,但他却将家中的事务全权交给了徐永昌管理。在阎锡山下野后,徐永昌成功稳住了晋绥军的局面,使得蒋介石无法通过拆分晋绥军来削弱阎锡山的势力,这也让徐永昌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永昌被调到南京大本营,成为与陈诚、何应钦、白崇禧齐名的司令部四巨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