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原本来自荆州,早在刘备投奔刘表的时期便开始跟随他。公元211年,当刘备进入四川时,魏延凭借出色的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此后,在刘备成功攻占汉中后,魏延又被提拔为镇远将军和汉中太守。魏延以其卓越的作战能力著称,性格上却极为孤傲,尤其与丞相长史杨仪关系十分紧张。到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这段矛盾愈加激化,最终杨仪派遣马岱将魏延杀害,并连同其三族一起诛灭。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魏延并未背叛蜀汉,实际上,他与杨仪争夺兵权,而杨仪的做法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复仇。那么,问题来了,最终命令除掉魏延的杨仪,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一
魏延本身擅长培养士卒,勇猛无比,但其性格十分高傲,容易得罪他人,尤其是杨仪,二人的关系早已水火不容。曾有多次魏延拔刀欲斩杨仪的事件发生,幸好诸葛亮和费祎常常进行调解,以平息两人的矛盾。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时,任命魏延为前锋。期间,魏延曾做梦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便询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解释说这预示着“不战而贼欲自破”,魏延对此却颇为警觉,认为这意味着刀下的凶险。
同年秋天,临终前的诸葛亮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商议了身后的安排。针对魏延,诸葛亮表示,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便随他去吧。诸葛亮的去世让原本就存在矛盾的杨仪和魏延关系更加紧张。魏延不愿听从杨仪的命令,表达了继续北伐的意图。两人纷纷向刘禅上表,指责对方谋反,局势一触即发。
二
得知蜀军内部动荡的消息后,刘禅询问了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究竟是谁有反叛之心。蒋琬和董允都认为杨仪忠诚,怀疑魏延有异心。魏延由于性格上的问题,一直与朝廷的文官关系不佳,这也导致蒋琬、董允等人不愿力挺他。虽然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魏延并没有投降曹魏,而是继续与杨仪争夺兵权,坚决表达希望北伐中原的决心。
魏延占据了南谷口并率军向杨仪的军队进攻,杨仪派王平迎战。王平面对魏延的部队愤怒斥责道:“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最终,魏延的部队因士气低落而溃散,魏延的威胁已基本解除。尽管如此,杨仪仍决定斩草除根,防止魏延再度反叛,于是派遣马岱将其杀害。这一事件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一大冤屈,也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损失,进一步加剧了蜀汉后期的衰弱。
魏延之死后的局面,杨仪认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理应接替诸葛亮的位置。然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不宜接替自己,而是希望蒋琬担任自己的继任者。最终,刘禅决定让蒋琬接替诸葛亮的职务,任命他为尚书令和益州刺史。相比之下,杨仪的职位仅为中军师,而且没有部属支持。
三
杨仪对这一任命极为不满,在他看来,自己不仅资历和才能不逊色于蒋琬,而且还为蜀汉立下过不少战功。为何要由蒋琬接替诸葛亮的位置,而不是自己?杨仪对此心生怨愤,常常向身边的人发牢骚,甚至有时对费祎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暗示若当初支持魏延,他现在的处境应该会有所不同。费祎为了安抚杨仪,将这一情况如实上报给了刘禅。
到了公元235年,杨仪最终被废除为平民,并被流放至汉嘉郡。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杨仪在流放期间仍旧未能悔过自新,他再次上书,激烈诽谤朝廷,口气极为激烈。朝廷最终决定将其逮捕,并将其囚禁起来。在狱中,杨仪意识到自己已无生路,最终选择了自尽。至于他的家人,得以返回蜀地。
综上所述,杨仪因个人恩怨冤杀魏延,最终却迎来了凄凉的结局。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蜀汉政权内部分裂的深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