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一书中曾提到:“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至今,其中之一是《曾国藩家书》,另一套则是《冰鉴》。”
《冰鉴》是曾国藩总结自己识人、用人经验的经典之作,对于深入洞察人心、观察人性具有极大的帮助。许多杰出人才都被曾国藩通过这些方法挑选出来,并在晚清时期崭露头角。然而,也有一些心怀不轨之人,试图混水摸鱼,但最终都被曾国藩一眼识破。举个例子,曾国藩的一个外甥前来投奔他,仅仅在饭桌上的一个小动作,便让曾国藩看出此人难成大器,于是他决定将其送回家。那么,这个外甥究竟做了什么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众所周知,湘军是曾国藩通过复杂的师徒、亲戚、朋友关系在湖南一带所组建的一支地方武装力量。由于湘军的经费大多由曾国藩个人承担,可以说它是他个人的武装力量,毫不为过。湘军的指挥几乎完全由曾国藩及湖南的其他将领主导,清朝中央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影响。
正因为如此,当湘军成功收复了重镇武汉后,咸丰皇帝曾感慨道:“失去了半个洪秀全,却迎来了一个曾国藩。”因此,慈禧太后在之后支持李鸿章建立淮军,并使左宗棠从湘军独立出来。而湘军的将领任命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左宗棠手中。只要他看中某人,便能让其在湘军中如鱼得水。
在历史上,许多名人出于自身声誉的考虑,都不愿意过度任人唯亲,但曾国藩却不拘一格,举贤不避亲。只要有能力,他就会让你加入湘军。因此,在湘军中,父子、兄弟、邻居等亲戚朋友同在一个部队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局面也使得湘军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上相当棘手。曾国藩的外甥请求投靠他时,他虽然答应,但并不完全了解外甥的为人。为了更好地识人,曾国藩决定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了解外甥。与普通领导不同,曾国藩通过一顿饭来考察一个人的性格,他通过观察对方在饭桌上的举止,从中判断其品性如何。而外甥并不知情,看到舅舅这么热情,还特地请他吃饭,便高兴地答应了赴约。
饭桌上,曾国藩热情款待外甥,让他感受到一种亲切与温暖的气氛。然而,这顿饭过后,曾国藩却给了外甥一笔钱,并决定将他送回家。外甥完全不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他的母亲(曾国藩的姐姐)得知后也十分生气,甚至写信责骂曾国藩。那么,外甥究竟做了什么让曾国藩如此决绝呢?
原来,在吃饭过程中,曾国藩注意到外甥挑出了碗中的秕谷并将其丢到一旁。秕谷是那些形状不完整、空心或不饱满的米粒,与普通米相比,口感较差。外甥自小生活优越,厌恶吃秕谷也不足为奇,但这一举动却让曾国藩看出了他性格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是一个挑剔且无法吃苦的人。军队可不是普通生活,一旦遇到战争,粮食短缺,甚至可能连野菜、树皮都得啃。外甥这样娇生惯养,显然不适合加入军队。而且,挑剔的性格也让曾国藩看出,他不愿与人共苦,一旦有人给他利益诱惑,他很可能会出卖自己,甚至背叛湘军。浪费粮食的行为更是让曾国藩感到不满。最终,曾国藩决定,宁愿得罪姐姐,也不让外甥留在身边。
然而,如果外甥是块璞玉,曾国藩也绝不会吝惜时间去雕琢他。比如,晚清名将江忠源,初识时,江忠源声名狼藉,在当地被称为“无赖秀才”,嗜赌好色,行为不拘礼仪,很多当时的大佬都不屑与他交往。但曾国藩却看出江忠源是一个可塑之材。果不其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江忠源投身湘军,成为一员虎将,在家乡组织起“楚勇”前往广西参战。战败后,江忠源宁死不屈,最终选择自杀殉国。曾国藩曾预言,江忠源必将建功立业,并且会以节义死。
此外,后来成为台湾首任巡抚的刘铭传,也是曾国藩慧眼识珠的例子。在李鸿章建立淮军后,曾国藩曾帮助李鸿章挑选得力干将。曾国藩的方法很简单,他让李鸿章将这些人集中在一起,共同生活、共餐共宿,观察他们日常中的表现。一天晚上,大多数人已经入睡,曾国藩和李鸿章悄悄走进宿舍查寝。只见一位读书人正坐在窗前,一边喝酒,一边翻阅《史记》。曾国藩对李鸿章说道:“这个人可以重用。”李鸿章深信曾国藩的眼光,因此很快就将刘铭传提拔起来。果然,刘铭传后来的表现堪称出色,成为两岸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
在《冰鉴》一书中,曾国藩还介绍了许多识人的技巧。其中,他强调首先要观察一个人的气魄、精神和性格。若一个人有“贵相”或“富相”,必定是端庄稳重、谦和包容、做事有条理、心怀天下。这四个特质中,尽管不能每一条都完全具备,但至少应有其中之一。
下一篇:原创 航空动力:鉴古知今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