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则天的话题,可谓是浩瀚无边。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名义上的女皇帝,她所留下的无字碑也引发了众多的讨论与思索。对于她的评价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如果想深入了解历史人物,除了翻阅历史书籍,我们更依赖于考古学家的发掘工作,通过他们在古老陵墓中探寻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些实物证据,无疑是历史最忠实的见证。而在众多埋藏帝王秘密的陵墓中,考古学家为何不主动开展挖掘呢?武则天的墓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乾陵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的地方。考古学家认为,在众多的古墓中,乾陵的保存状态最为完好,且从未遭遇过破坏。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考古学家们迟迟没有付诸行动进行挖掘。乾陵地势依山而建,整体结构也极为严密,主要由石块和沙子堆砌而成,若是轻率地进行发掘,可能会使得墓道被无意间覆盖,这是其中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家对于过去挖掘失利的恐惧,成为了他们不主动挖掘的根本原因。
这一切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们对明定陵的挖掘工作。当时,关于明定陵的发掘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考古学家主张应尽快进行挖掘,以揭开历史的面纱,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尚未成熟,若贸然发掘,可能无法有效保护出土的文物。尽管夏鼐等学者表达了反对的声音,郭沫若和吴晗等人最终还是推动了明定陵的发掘工作。
确实,在发掘过程中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墓内出土的随葬品琳琅满目,不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葬礼用具,放到今天也都是无价之宝。然而,许多文物在刚出土之际便遭遇了灭顶之灾。因为它们在地下时与周围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微妙的平衡使得文物材料的变化缓慢甚至不发生改变。当它们被挖掘出来,瞬间暴露在全新的环境下,之前的平衡瞬间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不可逆的物理和化学损害。于是,许多珍贵的丝织品在接触空气后便遭到损毁,大量的文物也在这场意外中损失殆尽,这无疑令考古界感到无比痛惜。回首往事,许多考古学家至今仍对此感到惋惜不已。
正是由于这次惨痛的经历,考古学界形成了不主动挖掘大型陵墓的共识。直到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禁止主动发掘大型帝王陵墓。因此,后来的大型陵墓考古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因他物破坏或抢救性发掘。因为文物保护技术尚不健全,考古学家们不得不承认,无法保障发掘后文物的有效保护。因此,除非万不得已,他们不会主动进行陵墓的挖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