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柱:四川剿匪,四次入朝
口述/谢朝柱整理/朱文科
人物简介
谢朝柱,男,生于1928年农历二月初六,耒阳市夏塘镇人。十六岁时,他来到韶关学习木工,期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木匠,然而命运的变数让他在国民党抓壮丁的风暴中加入了国民党65军187师56团警卫排。1949年12月,他随部队起义,加入解放军,成为第二野战军第11军32师94团一营二连的八班班长。
成长岁月的回忆
耒阳东乡,夏塘镇位于淝江东岸,山势绵延,潺潺溪流。这个地方,见证了我不幸的童年——我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祖母便独自抚养我长大。家境贫困的我们,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童年时,我和祖母相依为命,砍柴、放牛、种田,日子虽然艰难,却也坚韧。我从小便懂得责任与辛劳。
从韶关到军营
1948年3月,我刚刚二十岁,为了躲避国民党征兵,我跑到广东韶关山区学习木工,心中有个梦想——做一名木匠,赚些钱,成家立业,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可是,命运总是捉弄人,那个中秋节,皓月高悬时,村里的保长带着兵丁闯入我所在的木工铺子,毫不商量地将我捆走。就这样,我成了国民党的一名士兵,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
投身革命的决心
我们这一批壮丁,坐上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抵达了武昌。随后,我们从汉口乘船到达重庆郊外,接受了军事训练。不到一个月,我们便被送到西安,并补充进了国民党65军187师,成为560团警卫排的一员。虽然我对他们的名字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但我记得杨排长给我们训话时提到,李振是我们的师长,他以“黑旋风”之名闻名,勇猛无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振领导的部队接连在多个战役中惨败,最终撤退到成都地区。此时,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蒋介石逃往台湾,而我们也迎来了改变的机会。
起义与投诚
1949年12月25日,国民党十八兵团宣布起义。李振司令亲自宣布,所有所属部队投诚解放军。这时,我才知道,杨排长其实早已是共产党的一员,他与李振关系密切。起义让我们迅速转变了阵营,成为解放军的一部分,我也因此得到了表扬。
参加剿匪战斗
在随后的岁月中,我被编入解放军第11军32师94团一营二连,成为一名班长。我们的任务是剿匪。在装备精良的32师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与中华山土匪的长时间对抗。中华山是土匪的重灾区,1950年初,匪帮爆发暴动,我们带领兵力对其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战斗。最终,经过数次激烈的战斗,剿匪任务完成,我们消灭了数百名匪徒,打破了他们的抵抗。
四次入朝抗美援朝
1951年初,我随解放军11军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战役。32师在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后,我被调入后勤部门,参与物资运输工作。多次越过鸭绿江,为前线输送粮草和装备。每次行进,都面临着敌机的轰炸和敌人空袭的威胁。1953年1月10日,我在一次运输过程中不幸遭遇空袭,右腿严重受伤,不得不截肢。尽管如此,我仍然因勇敢执行任务而荣立二等功。
荣归故里
经过多次治疗,我回到了家乡,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我心中依然感到欣慰,因为自己曾为祖国奉献过青春与热血。退役后,我被安排在大队担任文书,后来成为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尽管身体上的伤痛难以消除,但我依旧坚守在基层,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老兵的回忆与遗憾
如今,虽然已是年逾九旬,但每每回想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心中依然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战友的怀念。许多英雄迟暮,渐行渐远,但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很幸运,活到今天,能够安享晚年。
专栏说明
在耒阳这片红色热土上,生活着许多无名英雄。为了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一群热心人士发起了老兵口述历史的整理工作。通过深入挖掘与记录这些历史,我们期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牺牲与贡献。尽管这一项目仍在进行,但这些老兵们的英雄事迹无论如何都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