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唐朝的疆域扩展,始于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随着一系列征战的胜利,疆土达到了约1300万平方公里之广。在这段时间里,唐朝几乎成为了亚洲的超级大国,其势力在东亚、东南亚、中亚,甚至南亚、西亚等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多个国家纷纷向其称臣,真可谓是“君临天下,万邦来朝”。在这些众多的藩属国中,黠戛斯,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且声称自己是汉朝名将李广的后代,曾不远万里前来朝拜,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随着东突厥和薛延陀两大强敌的被击败,广袤的漠北地区成功纳入了唐朝的版图。唐太宗为巩固边防,设立了燕然都护府,负责管理这些新占领的土地,辖区下分为六个府、七个州,由依附于唐朝的部族首领担任都督与刺史。通过这一措施,唐朝不仅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还打开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通道。于是,众多西域的番王纷纷前往长安朝贡,其中就包括黠戛斯的可汗失钵屈阿栈。
黠戛斯,古称结骨、契骨、纥骨,曾活跃在今天的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和萨彦岭北部一带,历史上长时间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黠戛斯人作为中亚的白人种族,最显著的外貌特征是红色头发和绿色眼睛,这让他们与中原的族群在外观上显得截然不同。然而,让唐太宗惊讶的是,失钵屈阿栈和少数几位贵族却拥有黑发黑眼的典型东方人面容,令唐太宗深感疑惑和好奇。
失钵屈阿栈不仅拜见唐太宗后,还称自己与李唐皇室有着亲戚关系。他声称,五百年前,他的祖先与李唐皇室同属一个家族,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李唐皇室的族谱中,声称祖先包括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汉朝的名将李广以及西凉政权的创建者李暠。失钵屈阿栈的这一表述让唐太宗感到惊奇,便向他询问更多的细节。
失钵屈阿栈讲述了他家族与李广的关系。据他所说,李广之孙、名将李陵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时,曾率领五千名步兵深入漠北探查敌情。不幸的是,他们在回程时遭遇匈奴八万铁骑的围堵,最终李陵与部队尽管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李陵的家族被汉武帝惩治,李陵则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非常欣赏李陵的勇气,不仅聘他为驸马,还封他为右校王,并让他世代管理坚昆——这片后来的黠戛斯领土。
李陵在坚昆统治了20多年,直到去世,他的后代继续继承王位,并与当地汉人通婚,保持了血统的纯正。在几百年的传承中,李陵的后裔保持了与中原人相似的外貌特征——黑发黑眼,而与当地的红头发绿眼的土著人截然不同。失钵屈阿栈向唐太宗详细解释了这段历史,并指出:“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
听完这些解释后,唐太宗十分高兴,并将黠戛斯列为“同宗之国”,给予特殊礼遇。失钵屈阿栈也借此机会请求唐太宗赐予他官职,表示如果能执掌王笏归国,将是百世荣光。唐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在黠戛斯设立了坚昆都督府,将失钵屈阿栈任命为都督,隶属于燕然都护府。礼仪结束后,失钵屈阿栈带着荣誉和任务返回了家园(《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下》)。
此后百余年,黠戛斯与唐朝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唐高宗和中宗时期,黠戛斯多次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均受到隆重接待。尤其是中宗时期,他亲自重申与黠戛斯的同宗之谊,并给予特等礼遇,令黠戛斯使者感动不已(《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七》)。由于两国的关系深厚,黠戛斯每逢唐朝遭遇外敌入侵时,总会派兵援助,堪称唐朝最忠诚的属国。
然而,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年),由于“安史之乱”使得唐朝陷入战乱,黠戛斯在与回鹘的战斗中失利,被迫西迁。由此,唐朝与黠戛斯的联系中断了约80年,直到双方联合打败回鹘后,重新建立了外交联系。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黠戛斯可汗阿热再次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朝觐,唐武宗为此非常高兴,并接见了使者注吾合素。唐武宗特别重视此次朝拜,把注吾合素安排在渤海国使者之前,并派宰相专门接待。此后,唐武宗接受宰相李德裕的建议,绘制了《王会图》,以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并正式将黠戛斯列入李唐皇室的宗正属籍。
不仅如此,阿热还借此次朝觐之机请求封赏。唐武宗欣然同意,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并授予他《赐黠戛斯可汗书》,再次强调两国的亲缘关系。此信中写道:“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此后,唐武宗计划再次派使者赴黠戛斯,为其可汗授予“宗英雄武诚明可汗”封号,可惜因唐武宗驾崩,未能实现。两年后,唐宣宗派遣使者前往黠戛斯,并正式封其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这标志着两国关系再度亲密,直到唐朝末期,内乱不断,才导致双方的关系再次中断。
与中原的联系中断后,黠戛斯在强邻的不断侵袭下逐渐衰落,先后被契丹、金和蒙元征服,大部分黠戛斯人被迫迁移至巴尔喀什湖东部地区,后来又随着准噶尔部的崛起被逐至费尔干纳盆地,即今日的吉尔吉斯斯坦。因此,吉尔吉斯人的祖先实际上就是黠戛斯人,追溯至汉朝名将李陵的后代。
参考书目:
1. 司马迁[西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 班固[东汉]:《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3. 刘昫、赵莹[后晋]:《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4. 欧阳修[北宋]:《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5.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