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谚语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君主感到忧愁时,臣子也会因此受辱;而当君主遭受羞辱时,作为臣子的应当忠诚以死。这一信念使得一些人在国家灭亡时选择殉国,而另一些人则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无论信与不信,当国家已经覆灭,那些选择不殉国的大臣最终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比如说,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清臣们到底何去何从呢?
实际上,他们的去处并不复杂,主要有三种选择。首先,有些大臣选择彻底隐退,远离政坛与世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其次则是那些继续秘密策划复国的臣子,这类人的前提是必须得有前朝的皇室遗孤。以晚清的张勋复辟为例,之所以能推举未曾死亡的皇帝溥仪复位,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殊途。然而,从历史的记录来看,前两条选择在所有大臣中占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数遗留下来的臣子选择了第三条道路:效力于新朝,继续在新政权中发光发热。
例如,清朝末年的九位总督,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他们的最后一任分别是张镇芳、张勋、赵尔丰、松寿、李经羲、瑞澄、张鸣岐、赵尔巽和升允。虽然这些人在清朝时期被视作地方重臣,但真正为清朝殉国的,仅有松寿一人。而其余的八位中,至少有超过五位曾在袁世凯的麾下工作,甚至在袁世凯的统治下待到他被推翻,才选择退隐。这八位大臣虽然没有殉国,但在清朝濒临崩溃的时候,他们依然在国家生死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靠袁世凯。
相对而言,还有一些人完全不再效忠于清朝,而是选择了反清。这些转变的原因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袁世凯。彼时,袁世凯掌握了力量,拥有清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北洋新军,而这支军队的效忠对象是袁世凯而非皇帝。袁世凯并不愿继续受清廷的控制,结果显而易见,他迅速上位并推翻了清朝。后来的北洋军阀,如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和黎元洪等,都是袁世凯的旧部,他们后来大多成为新政府的领导者。
在袁世凯掌握权柄后,他对于之前反抗过的清臣表现得很大方,诚邀他们出山为新政府服务。如前所述,九位总督中至少有五位在袁世凯的治下继续任职,正是因为受到他的邀请,他们才得以在新体制中继续发挥作用。至于其他官员,也大多留下在民国政府任职。可以说,初期的民国领导层大多是由前清遗臣构成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并非出于选择,而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其他可靠的行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