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淝水之战!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迪丽瓦拉
2025-09-05 15:05:04
0

洛涧大捷后,谢石率晋军主力跟进,渡过洛涧,进逼

淝水

(淮河的一条支流,自南向北在寿阳城北注入淮河)。

前秦大将张蚝在淝水东岸阻击谢石,将其击退。

不久,谢玄、谢琰等人带着数万人赶到。

张蚝不敢再战,率部撤过淝水,回到寿阳。

之后,晋军继续前进,与前秦大军隔着淝水对峙。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一时间,寿阳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寿阳,古称寿春,因避东晋简文帝生母郑阿春之讳而改名寿阳,地处淮河以南,淝水以西,是淮南一大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此时苻坚就在寿阳。

得知洛涧惨败的消息后,他与苻融一起登上了寿阳城楼,察看形势。

只见淝水对岸的晋军阵地,战马嘶鸣,旌旗飘扬,军容齐整,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八公山下。

八公山,地处寿阳城的东北,淝水东岸,相传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此地见过八个活神仙而得名。

苻坚手搭凉棚,远远望去,见八公山上草木旺盛,看上去隐隐约约似乎像有无数晋军。苻坚可能近视比较严重,所以才会这样30米外雌雄难辨,50米外人树不分。

眼前的景象让苻坚吃惊不小,不由得脸色煞白,怅然若失地对苻融说道:这,这……这是劲敌啊,你之前怎么说容易对付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苻坚对交战对手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完全是在跟着感觉走,与现在某些学生在做选择题时“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长短不一要选B,参差不齐就选D”差不多。

《孙子兵法》中有个作战的重要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而苻坚却连这点都没做到,其军事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从史书记载来看,苻坚亲身参与过的战事仅有平姚襄、击张平、灭前燕等寥寥数次,但对姚襄时他只是个副将,打前燕时靠的是王猛,这两次他基本就是露了个脸,打了个酱油,他唯一的一次挂帅出征,是打张平的那次—但张平毕竟只是个反复无常的地方军阀,作为对手,成色显然是不太足的。

而苻融呢,这方面似乎还不如苻坚,虽然史载其“力敌百夫,善骑射击刺”,但他在此之前似乎从来就没打过仗,实战经验几乎是零。

就这样,两个军事门外汉到寿阳这么久,不仅没有弄明白敌方的军力部署,甚至连寿阳城外的地形也傻傻分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再次添砖加瓦,贡献出这么个“草木皆兵”的成语。

那么,此时淝水两岸双方真实的兵力情况到底是如何的呢?

先看前秦方面。(25.8-30万)

之前苻融出兵的时候,前秦军的前锋总兵力是25万,中途分兵给慕容垂3万,应该是只剩22万,但史书却记载之后到达颍口的时候,其兵力达到了30万—估计是中途有一些地方兵力的加入,再接下来又损失了梁成的5万人,而苻坚从项城过来时带来了8000骑兵,算起来前秦军大概是在二十五万八千人左右。

不过实际上有可能更多些。

因为史载淝水战后晋军缴获了苻坚所乘的云母车—苻坚来的时候日夜兼行,不太可能会带这种笨重的车辆,所以应该是后续部队带来的,但因为时间不长,后续部队来得不会很多,所以我个人估计前秦军参战的兵力大致是在二十五万八千人到三十万之间。

再看东晋方面。(7.5万)

原先晋军的总兵力是8万,但胡彬的5000人之前在硖石被围困很久,饥疲交加,即使现在已经解围,似乎也不太可能投入战场,加上晋军在之前的交战中可能会有少数伤亡,个人估计此时晋军投入的兵力应该是不到七万五千人吧。

这样看来,晋、秦双方的兵力对比大致应该在1∶3.4到1∶4之间。

众寡悬殊,形势严峻。

这点谢石等东晋将帅都十分清楚。

更严重的是,前秦军的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赶来!

毫无疑问,时间拖得越久,晋军兵力上的劣势就越是明显,取胜的难度就越大!

显然,对晋军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必须速战速决!

可是,由于张蚝等秦军将领在淝水西岸严阵以待,晋军根本无法渡河。

怎么办呢?

谢玄想了个办法。

他派出使者,给前秦军主帅苻融递了封书信。

信上是这么说的: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苻君率大军深入我国境内,却紧贴着淝水列阵,这是持久之计,哪里像是要决战的样子?如果贵军能稍微后退一下,让我军将士渡河与贵军厮杀,我与苻君一起松下马的缰绳从容观看,不也是一件美事?

苻融把这封信交给了苻坚。

苻坚立即召集众将商议。

诸将大都反对后撤:我众敌寡,只要守住淝水不让晋军过河,我们就万无一失。

但苻坚却力排众议:我军只要稍微后退一点,等敌军渡河渡过一半时,再以铁骑攻击他们,没有不胜的道理!

而之前一向与苻坚唱反调的苻融这次居然也一反常态,破天荒地站在了哥哥一边:陛下说得对。敌军刚弃舟登岸,立足未稳之时,若遇到我军骑兵的正面冲杀,肯定是挡不住的。

苻氏兄弟的想法当然不能说是不对。

半渡而击,历来为古代兵家所推崇,也不乏成功战例。

但以往的成功,并不表示这次也一定能成功。

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势而变。

爱上一匹野马,可是家里没有草原,那怎么能行?

如果前秦军没这么多人,如果前秦军全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如果前秦军的指挥官是慕容垂那种久经战阵的名将……

那么,执行这种“收回来再打出去”的策略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前秦军的人数是那么的多—多达几十万;成分又是那么的杂—既有老兵,也有大量未经严格训练的新兵,既有氐人,更有大量汉人、鲜卑人、羌人、羯人、匈奴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民族;指挥官又是缺乏实战经验的苻氏兄弟……

那么,结果可能就不好说了。

毕竟,这一策略对部队的战术纪律和执行能力还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尤其是在那个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

显然,苻氏兄弟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更糟糕的是,急于求胜的苻坚更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居然就仓促地下令部队后撤了。真不明白苻坚是怎么想的,又不是在微信群里抢红包,手快有,手慢无,要这么猴急干什么呢?

这一决定,很快就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除了原来在最前沿的极少数部队知道晋军并没有攻击、自己是主动撤退外,后面的绝大多数士兵甚至军官都完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后退,也不知道要退到哪里,更不知道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一时间,人人都惶恐不安,个个都心神不宁。

东晋地下党朱序看到这一幕,立即意识到自己浑水摸鱼的机会来了。

他趁机四处大呼:不好了!秦兵败了!快跑!

现代传播学认为,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跟事件的重要性与事实的模糊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谣言就传播得越快也越广。

而在此刻的前秦军中,“到底为什么要后撤”显然极其重要—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事实也极其不清楚—几乎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背景下,谣言传播的速度自然比光传播的速度还要快!

一传十,十传百,经过大家的不断转发,不到一泡尿的工夫,朱序说的话就传遍了前秦全军!

士兵们纷纷恍然大悟:怪不得大家都在往回跑,真相原来是这样!前面打了败仗!

那些为数众多的新兵更是惊慌失措:神勇的晋军北府兵就要杀过来了!再不跑,洛涧惨败尸横遍野的那一幕就要重现了!

还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就这样,他们全都争先恐后地四处奔逃。

在新兵们的冲击下,即使是训练有素的老兵们也根本难以保持阵形,只能身不由己地被裹挟着往后退。

前秦军顿时乱作一团。

本来在阵后观战的前秦军前敌总指挥苻融一看急了:预想中的有序撤退,怎么会变成了不战自溃?

来不及多想,他就骑马冲进了乱军中,想要制止骚乱。

但我们知道,逆着人流跑动往往容易发生踩踏事件。

苻融也没能幸免。

在数十万汹涌的人潮面前,曾经高高在上的阳平公比海啸时的独木舟还要脆弱—很快,苻融连同他的战马就被掀翻了,倒在了地上。

乱兵们纷纷从他的身上踩过。

此时谢玄和谢琰、桓伊等人率8000名北府兵精锐也已经渡过了淝水。

见前秦军已经乱作一团,战斗经验极其丰富的他们当然不可能放弃这样的大好机会,立即对前秦军发起猛攻,很快就斩杀了无数落在后面的前秦军士兵。

已经躺倒在地、奄奄一息的苻融自然也在劫难逃,成了晋军的刀下之鬼。

随后他们会同随后赶到的晋军主力一起对败逃的前秦军继续穷追猛打,一直追到青冈(今安徽凤台西北)才返回。

前秦军全军崩溃,除了被晋军所杀的,自相踩踏而死的也不计其数,而侥幸逃脱的士兵则全都惶惶不可终日,听到风声和鹤叫(风声鹤唳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就以为是追兵来了,完全不敢停下来休息。

在极度的疲劳和饥寒下,大批溃兵冻饿而死,能活着回去的还不到30%。

晋军则顺势夺回了寿阳,缴获了苻坚所乘的云母车和无数军资器械,朱序、张天锡(前凉末代君主)等人也乘乱回归了东晋。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在战前,即使是最有想象力的人,恐怕也绝不会想到战事竟会以如此的方式结束—本来占绝对优势的前秦军,居然在和敌军接战前,就自行崩溃了。

这实在是太荒唐太离奇太不可思议了。

试想,如果一个电影的剧情是两个武林人士决斗,其中一个的水平明显比另一位高出不止一个等级,看起来似乎已经胜券在握,但在刺出决定性的最后一剑前,他却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了。

这样的编剧,即使套一百个救生圈也一定会被观众的口水淹死。

太假了吧!

但淝水边发生的这一幕,却偏偏是真的!

失败的原因

关于这一战前秦之所以会惨败,后世的人们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原则下做出了各种马后炮的分析。

有人说是因为苻坚骄傲轻敌,司马光就说他失败的原因是“由骤胜而骄故也”;

有人认为是因为前秦虽表面强大,但内部各民族之间矛盾重重,各怀异志,难以调和,凝聚力不强;

有人将其归罪于苻坚本人犯的各种错误,如不该扩军、不该亲征、不该让苻融这样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当主帅、不该重用朱序这样怀有异心的降人;

还有人认为这完全是出于偶然,东晋的胜利纯属侥幸,是狗屎运好,天上掉馅儿饼,白捡了个便宜。

但无论哪种说法是对的,还是另有原因,抑或是各种因素兼而有之,都改变不了前秦惨败这个事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名... 中国的皇帝通常会根据其生前的表现或者在祖庙中的地位来为其评定谥号或庙号,这些称号代替了皇帝的姓名,如...
原创 为... 通常来说,部队的编制,都有相应的规定,即使不规定,也会根据部队的作战规模,进行相关的兵员以及武器装备...
原创 东... 2008年的央视春晚,周杰伦唱了一首中国风的歌曲《青花瓷》让世人为之惊艳,大家既被那悦耳的曲调所吸引...
原创 中... 在封建科举时代,状元是举国骄傲的象征,成为状元意味着极高的荣誉和声望。状元通常被称为“殿撰公”,因为...
原创 刘... 在中国历朝历代发展史当中,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均以男性居多,女性人物则寥寥无几,最为著名的执掌大权,权倾...
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探险家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智慧和勇气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张骞,作为汉代著名的外交家和...
原创 葭... 葭萌关外,张飞马超看似打平,实则胜负已分,3个细节诸葛亮门清。 《三国演义》第65回合,刘备攻打成都...
原创 刘...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将昔年得宠、冒犯于她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何为人彘?这是中国古代一种惨无人道的酷...
为何张郃被乱箭射杀的那一刻,诸... 木门道的晨雾还未散尽,诸葛亮握着竹杖的手突然一颤。箭矢穿透张郃铠甲的闷响与三十年前博望坡的火声重叠,...
原创 韩... 如果将韩信的军事才能比作无往不胜的传奇,那么刘邦的卓越之处则在于他能发现并培养出一个又一个英才,甚至...
邓艾带三万人,穿越七百里无人区... 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镇西将军钟会作为主力,率十余万人,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各率三万多...
原创 东... 故事发生在公元75年,当时汉朝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并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第二年,北匈奴发动大规...
原创 十... 文|伊尼的猜想 编辑|伊尼的猜想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争以及随后的德国与意大利统一战争标志着欧...
原创 四...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烧瓦岗半炷香。刘、关、张三位英雄的深厚情谊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敬仰。 ...
原创 庞... 我从来不相信宿命论,更不认为命运是注定的。我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的方向由我自己决定,天命不...
原创 关...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被尊称为“武圣”的人物,实在是声名赫赫,战无不胜,深受刘备的器重。但令人惊讶的是,...
原创 东...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登上鹦鹉螺号,跟随我一起畅游知识的浩瀚海洋。 永平元年(291年),东安王...
【文化中国行】触摸历史印记 传...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记者 李延平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
原创 从... 前言: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只有先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的安定...
加拿大侨团举办“中国抗战与世界... 多伦多5月11日电 (记者 余瑞冬)由加拿大和枫会与加拿大黄埔校友后裔联谊会联合主办的“东方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