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向小编提出了一个问题:“最早获得‘武穆’谥号的人是谁?”我特地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今天在这里为大家解答一下,同时顺便聊一聊古代武将的谥号等级划分。
首先,谥号的本质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和评价。一般来说,只有拥有极高地位的人才会获得谥号,平凡的百姓是没有这个机会的。通常只有皇帝、皇后以及诸侯等大臣才有可能得到谥号。
谥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意思是周公旦在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后,为了总结其一生的功绩,首次创制了谥号,并进一步完善了谥法。由此可见,谥号自西周开始成为评价人物的标准之一。
自西周以来,除了秦始皇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适合给帝王谥号外,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几乎都得到了谥号。需要注意的是,谥号由继任的皇帝来决定,所以亡国之君往往没有谥号,除非被后代的朝代追赠。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官谥是由朝廷为死者评定并授予的,而私谥则是由死者的亲戚、门生、故吏等为其评定。官谥根据其评价的性质可以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对于帝王来说,通常不会有恶谥,除非是亡国之君。比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等都是美谥,而惠、怀、思、愍等则属于平谥,像厉、灵、炀等则为恶谥。一个特别的例子是孙权的谥号,他的谥号是“大”,这是因为孙权的功业被认为应当褒扬,但这是唯一的一例,因此有些人对这个谥号的含义存在争议。
对于诸侯和大臣来说,谥号通常是由皇帝根据其功绩授予的,但由于谥号是由上而下授予,恶谥的情况就较为普遍。比如秦桧的谥号是“缪丑”,而曹丕的“四友”之一吴质因性格放荡不羁,被谥为“丑侯”。
私谥由于是亲戚或门生等评定的,因此通常是美谥,本文将不深入讨论。
在宋朝之前,谥号的等级划分相对模糊,但到了太平兴国八年,赵光义修订了《周公谥法》,不仅增加了谥号的字数,还对其进行了排序,尽管没有明确规定排名的高低,但从排序的方式来看,显然是与当时的社会评价相符合。明朝时期,成书于弘治十五年的《大明会典》进一步对谥号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
根据《大明会典》,文官的谥号一般以“文”字开头,只有单字的“文”谥号才是最高的,之后则是以“文”字为首的两字谥号。例如,周公旦、王安石和朱熹的谥号是“文”,而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是“文正”,张居正是“文忠”,王守仁是“文成”等等。
武官的谥号则通常以“武”字开头,单字的“武”谥号为最高,历史上只有两位武将获得过这个荣誉,分别是西晋的王浚和南朝梁的陈庆之。其次是以“武”字为开头的两字谥号,依次为“忠勇穆刚”“德烈恭壮”“宁毅敏惠”“襄顺肃靖”这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谥号中,“武忠”是等级最高的,而“武穆”则排在第三位。
历史上,获得“武忠”谥号的武将极为稀少,李舜臣(朝鲜李朝的名将)便是其中之一。据说,文天祥因其忠诚于国家并坚定支持南宋幼主的忠诚,被忽必烈追赠了“忠武”的谥号,尽管这一说法遭到一些史学家否认。另一方面,毛忠(明朝蒙古将领)和蒋贵(明初将领)也曾分别获得“武勇”的谥号。
除了这些知名的武将之外,还有一些较少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例如李光弼、马殷、高怀德等,他们也在历史上获得了相应的谥号,其中李光弼甚至被称为“中兴第一名将”。
关羽的谥号则特别值得一提。历史上,关羽的谥号是“壮缪”,许多人对这个谥号感到困惑,认为它有负面的含义。事实上,“壮”字意味着豪壮和壮烈,与关羽的死状十分契合,而“缪”字则有“名不副实”的意思,暗指关羽在丢失荆州后国家衰弱,虽然他的名声很大,但最终未能避免失败。虽然“壮缪”可能有些责备之意,但它更接近一种平谥,而非恶谥。
此外,还有一种谥号是“通谥”,适用于那些文武双全或兼具文韬武略的杰出人物。通常这些谥号以“忠”字开头,例如“忠武”便是其中的最高等级,其他如“忠定”“忠烈”等也是非常高的谥号。例如,诸葛亮、郭子仪等都得到了“忠武”的谥号。
总之,古代的谥号系统不仅体现了对人物生前功绩的总结,还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其的评价和对其历史地位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