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时期展现出一个颇具趣味的历史现象:众多地方割据政权的国号竟然极为相似,不同于常见的“燕”、“秦”、“赵”,频繁出现的却是“凉”这个国号,总共存在五个之多,分别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和西凉,因而后人称之为“五凉”。那么,在这个动荡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为何会出现如此众多以“凉”为名的割据政权呢?
追溯至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被任命为西晋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在西晋逐渐崩溃的大背景下,张轨所统治的凉州变得愈加独立,而张轨本人则始终保持着对西晋的忠诚。然而,西晋灭亡的前几年,张轨去世,他的官职由儿子张茂继承。紧接着,随着“永嘉之乱”的爆发,张茂一方面仍然向西晋称臣,另一方面却逐渐演变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西晋灭亡后,张茂的儿子张寔虽名义上向东晋称臣,但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割据统治者。在建兴六年(公元318年),张寔决意不再使用东晋的年号,这一决定被后人普遍视为他实际建立国家的标志。作为凉州刺史的张寔(后来被刘曜封为凉王),其统治政权因此被史家称为“前凉”。
在前凉建立后,张寔不止与中原的前赵、后赵和前秦诸国缠斗,他还向西方扩展领土,在他统治巅峰时,其疆域曾延伸至现今新疆吐鲁番地区,设置郡县治理这一带的行政事务。可是在凉王张重华去世后,前凉便因内部斗争而陷入衰败,国力日益下降。最终在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凉的统治者张天锡选择归降给前秦的天王苻坚,宣告前凉的灭亡。
伴随着前秦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曾经的前凉领地又再度陷入战乱。此时,西域归来的前秦大将吕光趁机占据了前凉遗址。大安元年(公元386年),吕光自称大将军和凉州牧,正式在西北地区割据。到了大安四年(公元389年),吕光进一步自封为三河王。龙飞元年(公元396年),三河王吕光则自称天王,国号“凉”,史称“后凉”。
然而,龙飞二年(公元397年)时,后凉的建康太守段业与沮渠兄弟联手起义,反叛后凉。沮渠兄弟推举段业为领袖,共同割据后凉的北部。在同一年度,归顺于后凉的秃发乌孤也声称自己为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以及西平王,开始在后凉的南部建立自己的势力。史学界后来将段业的政权称为“北凉”,而秃发乌孤的政权则被称为“南凉”。
在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位于后凉西部的地方势力则推举李暠为宁朔将军,并担任敦煌太守,反对后凉并向段业臣服。龙飞四年(公元399年),吕光去世后,后凉因内部纷争而开始崩溃。于是,咸宁二年(公元400年),李暠自称凉公,史称“西凉”。而在神鼎元年(公元401年),沮渠蒙逊谋杀段业,成为北凉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