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局:南宋的外交与战争策略
南宋是一个充满谜团的朝代,和传统的汉族王朝有着显著的区别。不同于强盛的汉朝与唐朝,南宋在农业上保持传统,但对商业却给予较多关注。面对异族,南宋既不盲目仇视,也不一味迎合。尤其是在对待女真与蒙古的态度上,南宋的策略极具反复性,先是联合女真灭掉契丹,之后又联合蒙古灭金,最后却自己被这些曾经的同盟所灭。
一、加深对金国的仇恨
在北宋徽宗时期,北宋曾和崛起的金国联合,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金联军成功夹击并灭掉辽朝,但随即金军南下,击败了北宋,北宋最终灭亡。南宋的建立,正是在北方大片领土丧失、对金称臣的情况下实现的。在孝宗时期,宋金两国调整了和约内容,将原本的“称臣上贡”改为“岁币”,减少了金宋之间的贡银与绢,每项各减5万,两国的关系也由“伯侄之国”调整为“叔侄之国”,南宋的地位略有提升。
在韩侂胄主政下,1206年南宋曾发起开禧北伐,但最终惨败。1207年,南宋和金国恢复了绍兴时期的和约,双方再度成为伯侄之国,岁币虽略增,但南宋朝廷采取的“开边隙”政策却导致大量平民遭到杀戮,这一决策激起了国内士大夫的强烈反对。许奕等人甚至提出恢复国立、为未来战斗积蓄力量的主张。最终,1207年,韩侂胄被罢黜,南宋开始恢复国力,预备为未来的反击做好准备。
二、对金的希望曙光
1211年,南宋派遣余嵘赴金国朝贡,当时金国正受到蒙古入侵。余嵘在金国停留了四个月,亲眼目睹了蒙古军队的强悍与金国军队的衰弱。回朝后,余嵘迅速向朝廷上奏,认为金国的灭亡已成定局,并建议加紧备战,为报仇雪恨做好准备。
1213年,南宋派遣真德秀祝贺金国新皇帝登基,又派李植入金,但因蒙古入侵,两人未能及时返回,这一消息进一步暴露了金国的虚弱。1217年,金国通知南宋即将迁都,进一步加深了宋朝对金的轻视。真德秀正式提出停止向金国输送岁币,获得了一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了“革新派”的呼声。
三、是维持现状,还是打破僵局?
与真德秀持不同观点的是主张维持现状的程珌。程珌认为,金国虽然面临灭亡,但宋金两国应保持现有的关系,继续按期输送岁币,静待局势变化。而郑丞良则不同,他担心历史重演,认为如果继续支援金国,它将成为南宋的缓冲区,防止蒙古直接进攻。
史弥远作为南宋时任宰相,面对这些分歧,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在1215年,南宋照常向金国进贡,但同时表示希望减少岁币。金国因蒙古的压力,一方面担心拒绝南宋会导致宋朝倒向蒙古,另一方面又不敢轻易答应宋朝的请求。随后,史弥远又声称漕河干枯,无法按时交付岁币,使得金国的处境更加困难。金国明显感受到南宋的心意,在1217年金国将蒙古人驱逐后,随即发动了对宋的南下进攻。
四、金国的南下与失败
1217年,金国南下进攻南宋,目的是提升金国的国际地位,并加重对南宋的控制。然而,这一决策极其短视。虽然初期金国占领了部分宋土,但南宋军队展开反击,意外地击败了金国军队,局势发生了逆转。这次胜利极大提升了南宋士气,同时也激化了朝廷内的改革派声音,开始推动更激烈的对金政策。1219年4月,南宋展开全面反攻,取得了更大的胜利,甚至有了收复山东、冀南等地区的希望。此时,南宋与西夏联合,共同进攻金国,但遗憾的是,联合进攻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五、宋蒙联手
1221年,南宋使节苟梦玉前往蒙古,宋蒙双方建立了正式的通讯渠道,并在1223年再次商议联合攻金。但由于蒙古轻视南宋,苟梦玉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支持。然而,实际作战中,宋蒙保持了合作态度,互不干扰。随着南宋在河北、山东等地的逐渐扩张,这对蒙古的利益构成了威胁,因此南宋开始疏远蒙古。到1230年,忠义军被蒙古消灭,南宋虽对蒙古保持友好,仍然面临严峻局势。1231年,蒙古遣使请求与南宋联合,史弥远同意了这一提议,最终宋蒙联合形成。
然而,尽管联蒙灭金看似是南宋的最佳选择,但它也充满了风险。1230年,蒙古发动了三路攻金,金国濒临灭亡。南宋在此时的策略似乎类似于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的设想,试图通过在战斗前占领更多土地,避免战争直接波及自己的本土。然而,这一策略最终没有能完全阻止蒙古的进攻,1234年,宋蒙联合彻底爆发了全面战争。
文史君的分析
很多人认为南宋重复了北宋的错误,联合金国反灭辽,最后却被金国灭亡,而南宋再度采取联蒙灭金的策略,看似并未吸取教训。但从南宋的角度来看,联蒙灭金确实是当时最为可行的选择。在金国即将灭亡的情况下,南宋希望借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蒙古直接入侵。虽然这一策略风险巨大,但却是南宋在绝境中的权宜之计。
通过这一分析,可以看到南宋在外交政策上的摇摆与应对挑战的复杂性,反映了一个王朝在多方压力下的生存智慧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