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争强斗勇的天性,但我们要学会控制。
正如古人所言:“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老子曾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生的成功与发展,往往源自于柔韧的智慧,因此要做到“三不斗”。
01 不斗气,争气
在清朝末期,有一位名叫樊燮的总兵,他自小便喜欢舞棍弄刀,习惯了散漫的生活方式。
他的姐姐貌美且有些学问,最终成为了湖广总督的妻子。
樊燮的言行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但因为有湖广总督的庇护,大家只能忍气吞声,甚至当有举报出现时,也会被掩盖。
而身为湖南巡抚幕僚的左宗棠在得知这些事后,毫不客气地上奏弹劾樊燮,还直接写了“滚出去”三个字。
没多久,樊燮被罢官,回到湖北恩施过上了平凡人的日子。
他思索着如何东山再起,如何反击左宗棠。他将“滚出去”三个字刻在了一块牌子上,并告诫自己的儿子:“若中进士,便焚烧辱牌,告祖先以证明自己无罪。”
1877年,樊燮的两个儿子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次子樊增祥考中进士,最终官至江宁布政使,并代掌两江总督职务。
如果他一直与左宗棠斗气,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最终两家势必会成为“世仇”。左宗棠在事业上如日中天,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而樊家如果一直争斗,只能是沦为败者。
但如果樊家专注于争气,提升自己,那他们的优秀自然会引起他人的尊重,最终握手言和,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许多争斗,其实本质上是以卵击石,徒劳无功。理智的选择是放下争斗,思考如何提升自我,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如果你变得足够优秀,气愤自然会消散,曾经的对手或许变成了合作伙伴。
02 不斗财,惜财
那些整天围绕金钱打转的人,往往很难成就大事。
尽管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它不应成为束缚我们自由的枷锁。我们需要利用金钱作为工具,推动自己前行。
然而,很多人却迷失在财富的表象中,虽表面富贵,却常常内心空虚。而且,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与他人炫富,通过炫耀来获得周围人的赞美。
东晋时期,祖约和阮孚两位名臣,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祖约偏爱积攒财富,而阮孚则钟情于木屐。
有一天,祖约正忙着数钱,突然有客人到访。慌乱中,他将钱藏了起来,但由于时间匆忙,装钱的木箱未能及时移至内室,只能用身体挡住,显得极为不自然。
相比之下,阮孚却毫不避讳,继续擦拭着他的木屐,并感叹道:“人生一世,不知道穿坏多少木屐啊。”
一个钟爱财富的人,最终却失去了更多的尊重,这不禁让人感到讽刺。
事实上,炫耀财富只会让人感到厌恶,且引发嫉妒与敌意,甚至遭到他人的暗中打压。
反之,如果你能珍惜自己的财富,低调而从容地过日子,你就能不断积累更多财富,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嫉妒和损失。
如同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尽管他是一位公爵,财产丰厚,但他从不自夸。他认为自己有钱但不显摆,朋友们称他有风趣,而他始终保持谦逊。
真正的富有者,懂得悄悄享受自己的财富,而非显摆炫耀,这样反而能活得更加自在,轻松。
03 不斗嘴,闭嘴
当我们陷入唇枪舌战时,实质上是在与他人争斗,这种争斗最终只会带来祸害。
唐伯虎和文征明是唐代的两位才子,他们曾是好友,一同读书,参与科举。
唐伯虎天资聪颖,从小便崭露头角,备受推崇;而文征明则生来平凡,直到十一岁才能流畅说话。
唐伯虎因此自命不凡,宣称状元非他莫属。然而,一次科举舞弊事件让他名誉扫地,终生未能录取,印证了“人狂有祸”的道理。文征明则凭借踏实的努力,最终官至翰林待诏。
尽管唐伯虎屡次遭遇挫折,他依然桀骜不驯,花钱享乐。文征明写信劝告他,他却毫不客气地回信:“我不会放弃我的原则,但请不要期望我与众不同。”
最终,唐伯虎明白了自己的高傲,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在信中表示:“我以文征明为师,非为言辞,而是心意。”
争吵并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收获,反而是减少与他人沟通的机会。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听取他人的建议,遇到矛盾时,主动保持沉默,反思自己。
闭嘴,便能聆听到周围的声音,也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04
君子修养自身,管控言行。正如孔雀梳理羽毛,老虎磨砺爪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与其对外争胜,不如对内求能。赢得他人的最好方法,不是压倒对方,而是不断地提升自己。只要保持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想与任何人争斗。
真正要超越的,是自己,而非他人。
超越昨天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