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7年,燕国的太子为寻求归顺秦国的机会,派遣了使者荆轲携带燕国的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展示。在展示地图时,荆轲突然出手,拿着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在危急时刻被荆轲追赶,数次试图拔剑自卫,但始终未能成功。直到群臣纷纷大喊“王负剑!”,秦王才猛然反应过来,急忙拔出佩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可以说,若不是秦王及时拔剑,荆轲的刺杀行动可能早已成功。那么,为何秦王数次无法拔出剑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荆轲刺秦王》一书中提到,“剑长,操其室”,这意味着剑的长度过长,导致秦王只能紧握剑鞘而无法拔出剑。由此可以推测,秦王无法拔剑的首要原因是佩剑的长度过大,握持的困难使得拔剑变得十分不便。1994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发现了一批青铜剑,这些剑的长度大约为86到91厘米,这一长度大致反映了当时秦国剑的常规规格。然而,这些青铜剑并非秦王的佩剑,而是代表了当时秦国的普遍剑长。
一些人可能会提出疑问,秦王身高约为1.98米,佩剑长度大约为80至90厘米,似乎并不算长,怎么可能拔不出剑呢?然而,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这些青铜剑并非专为秦王设计,可能并不代表秦王佩剑的实际长度。据史料记载,秦王佩剑的长度约为四尺(约合1米),这意味着秦王佩剑的尺寸很可能比常规的青铜剑更长。因此,面对刺杀的紧张局势,想要迅速拔出一把几乎与自己身高相等的剑,同时还得避开荆轲的追杀,的确难度不小,秦王无法拔出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的佩剑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挂肩佩戴法,剑通过玛瑙片缝制的背带挂在肩上;第二种是单耳悬挂法,即将剑通过圆环挂在腰带上;第三种是璏式佩剑法,将剑通过璏固定在腰间。如果秦王采用的是第三种佩剑法,那么拔剑时他的身体需要保持固定状态,双臂大开,这样才能将剑顺利拔出。考虑到当时的紧张局势,一旦秦王停下脚步,荆轲可能早已趁机刺杀,因此,秦王在这种情况下若要拔剑,不仅需要时间,还要有足够的空间。
实际上,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非常短暂,虽然史书中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甚至连群臣的反应也有所描述,但整个过程发生得极快。荆轲充满了必死的决心,他不可能给秦王任何反击的机会,时间越长对他越不利。因此,即便秦王一边绕柱躲避,荆轲也始终紧随其后,不给他喘息的机会。此时,秦王无法拔剑的原因,除了外部的情况外,内心的慌乱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外在的原因,秦王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可能是导致他无法拔剑的关键。《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提到:“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意思是秦王在当时处于紧张的情绪中,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急切,而剑插得很紧,使得他无法立刻将其拔出。虽然许多人认为只要加大力度就可以拔出剑,但我们也要考虑到,秦王身为亲自征战的将领,他的体力和力量绝对不成问题。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的心理压力,秦王内心的慌乱与气愤使得他无法集中精力将剑拔出。
不止如此,秦王可能还充满了愤怒。当时,燕国派出荆轲刺杀,秦王如何能不心生愤慨?一个小小的燕国竟敢派人刺杀自己,侮辱秦国,真是胆大妄为。愤怒与恐惧交织在一起,秦王的内心极为复杂,可能因此而更加难以冷静应对。
荆轲虽为刺客,但他也是一位深具智慧和战术的人。在这次行刺事件中,荆轲占尽了天时与地利,但却最终败于人和。他低估了秦王的勇气与反应,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与时机。秦王最终在大臣的帮助下,终于成功拔出剑,成功地自卫,并在关键时刻砍伤了荆轲的左腿。
综上所述,秦王未能迅速拔出剑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佩剑的长度、佩剑的方式、紧张的局势、心理上的慌乱,以及与荆轲的智谋和坚定决心等,构成了这一事件中的复杂背景。通过这次事件,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人行刺事件中的种种巧妙与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