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高炽有十个儿子,血统纯正,按理说,皇位传给他的孩子应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当皇位最终传到朱瞻基手中时,却没有看到任何人出手争夺。连最有资格的嫡亲兄弟,都选择低头让步。那么,这究竟是因为害怕什么,还是早已认命不争呢?
其实,皇位尚未传到朱高炽手中,朱瞻基就已站到了龙椅前。那是朱棣在位的第十二年,年仅十二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而当时的太子朱高炽依然健在。朱棣的这一举动,无疑是打破了常规,直接绕过了当时的太子,而将唯一的目光集中在了孙子身上。
照理说,太子在位时,皇太孙不应该轻易被立,但朱棣不按常理出牌,他不仅打破了规则,还毫不犹豫地明确立孙子为继承人。这并不是因为朱棣不信任朱高炽,而是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过于软弱、不够果断,完全不像他自己。而朱瞻基与众不同,他亲自随朱棣征战四方,参与了击退鞑靼和征服安南的战役。在这些战斗中,朱瞻基不仅在军阵中站在最前方,而且,得到了赏罚分明的训练。许多朝中旧臣和宗室子弟都知道,朱棣心目中的接班人,早已是那个少年皇太孙朱瞻基。
朱棣虽然强调皇室血统、出身,但他更注重的是实力。选择立孙而非子,朱棣的考虑显而易见:朱高炽虽然能稳住国内的局面,但无法撑起整个国家的未来。朱高炽心里也清楚,自己是父亲强加的太子,凭借的是长子的身份,而一旦拼实力,必定会败下阵来。
所以,当朱高炽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将东宫印章交出,公开宣布立朱瞻基为太子。这并非是做作,而是为了尽早割清与太子身份的联系,避免外界产生怀疑。那句“浮议喧腾,今即以付之”的背后,意味着他迅速将这一问题定论,让大家知道,皇位最终属于的是他的儿子朱瞻基。从那一刻起,其他的皇子再也没有胆量去争夺。
朱瞻基的正统性不只来自朱棣的亲自指定,朱高炽的交棒,和朝野的默认。更重要的是,曾经最具威胁的那个人,朱高煦,仍未死去。朱高煦,这个朱高炽的亲弟弟,成了整个明朝宗室的隐痛。大家都知道,他一生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皇位,嘴上不说,心里却从未放弃过这个念头。
在朱棣在位时,朱高煦曾多次试探太子底线,朝会上与太子针锋相对,在军中也曾多次逼迫父亲改立太子。朝中的侍从都清楚,这位亲王野心勃勃。然而,朱高炽继位后,表面上虽然对兄长恭顺,却依旧心怀不满。更令人胆寒的是,在朱高炽死后的那一年,朱瞻基尚未登基之时,朱高煦在北平私下召集旧部,谋划半路截杀朱瞻基的阴谋。这个消息传回京城,几位皇子一夜未眠。如果朱瞻基被劫,接下来不仅是争夺皇位,更可能是满门抄斩的惨剧。
在那个夜晚,所有皇子都明白,这场斗争不仅关乎继承问题,而是生死抉择。若朱高煦得手,首当其冲的便是朱瞻基,其次便是那几个还敢心存不轨的弟弟。为了避免生死之局的发生,所有的皇子在宫中集结,写下表态,公开决定只有朱瞻基能继承皇位。这不仅是为了感情,更是为了保命,因为宗室内部最忌讳的便是混乱与争斗。一旦有人破局,便会成为族群的罪人。
朱瞻基顺利登基后,迅速封赏功臣,清除反叛之徒。朱高煦的叛乱虽短暂,但其后果却深远。几年后,朱高煦因叛乱被削藩、囚禁,并最终被处死。那些曾有些野心的皇子,看到这一幕后彻底放弃了斗争。
朱瞻基虽然刚登基不久,但他对皇位的巩固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他的第一步便是削藩。过去的藩王,不仅拥有庞大的兵权,还能在朝廷内外呼风唤雨。但朱瞻基一纸命令,将这些藩王的卫队调往边疆,名义上是防守,实则是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这些藩王再也没有像过去那样掌握兵权与土地,他们的权力被紧紧压制。王爷们以前在封地内拥有极大的发言权,但现在连外出都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五弟朱瞻基被改封至外地,他和八弟朱瞻坤的离别,充满了离愁别绪,这不再是兄弟情深,而是两人命运的分离。
朱瞻基深知,血缘和亲情无法永远维系人心,唯有法令和刀剑才是皇帝真正的依靠。曾经各地的藩王有兵有地,拥有极高的声势,但现在,他们不过是空有虚名,无法再对朝廷形成威胁。历代的帝王或多或少都曾担心宗室造反,而朱瞻基则用铁腕政策,将一切不安定因素彻底消除。他依靠强硬的手段让弟弟们闭嘴,继承了朱棣的威慑力,成功维持了明朝的稳定。
但从宣德年间开始,任何企图反叛的藩王都没有再能翻起风浪。即便是嘉靖年间的宁王朱宸濠自立为帝,最终也不过是三十天内兵败身死,藩王的叛乱从此绝迹。
朱瞻基所举的这把刀,从宣德初年一直挥到明朝覆灭,任何一位想要反抗的王爷,都再也没机会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