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他本可以做东北王,却不肯独立
迪丽瓦拉
2025-09-07 08:05:47
0

张学良一生中有两件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东北易帜与西安事变。长久以来,西安事变受到更多关注,毕竟这场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乃至全球历史的进程。然而,东北易帜的意义同样不可小觑——它不仅象征着旧有军阀割据时代的终结,而且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民族独立。形式上,它实现了中国的统一,是张学良对中国现代化作出的第一个重大贡献。

许多历史学者对张学良的这一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唐德刚曾指出,张学良在1928年末的易帜,和中国内战史中的“势穷来归”或“变节起义”截然不同,这一事件不仅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中前所未见,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李敖则称张学良是民族英雄,认为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本可以自立为东北王,然而他爱国心切,明明东北具备独立的条件,却依然选择不独立。

无论是东北易帜,还是西安事变,张学良的个人性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张学良这位“少帅”,这两件事可能根本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也未必会走上与历史相同的轨迹。

然而,不能因为如此就简单地认为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背后的动机仅仅是个人性格或爱国情怀的驱动。实际上,无论在东北易帜还是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决策都反映了他对当时局势和各方利益的深刻考量。以东北易帜为例,虽然张学良作为一位爱国将领确实值得称赞,但这并不是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唯一原因。除个人情怀外,以下四个客观因素,也是促使张学良作出易帜决定的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来自国民党大军的压力。1928年,蒋介石联合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展开北伐,军队的攻势异常猛烈,原本在北京掌控大权的张作霖最终被迫在5月8日发布通电求和,并于6月2日紧急撤退至关外。北伐军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紧追不舍,并与东北军在滦河两岸展开了对峙。此时,北伐军内部的确存在是否妥协的分歧。一些人主张不应“赶尽杀绝”,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当彻底解决东三省的问题,防止未来留下隐患。冯玉祥就坚持以武力解决问题,他与张作霖之间有过深仇,态度更加强硬。东北军失去了张作霖这一绝对权威,军心动摇,面对内外重重压力,刚刚接任的张学良选择与北伐军议和,显然是最为稳妥的决策。

第二个原因是东北军内部的矛盾加剧。张作霖的去世使得原本在东北军中占有至高地位的张作霖突然失去了指挥核心。东北内部被长期压制的派系问题瞬间浮出水面,这种局面若不解决,东北军可能很快就会分崩离析,无法抵挡外敌的侵袭。当时,东北军中主要的派系有三种:一是以张学良为首的“少帅派”,二是以张作相为首的“绿林派”或“元老派”,三是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张作相与张作霖情同兄弟,曾在东北的建设中作出过巨大贡献,拥有极高的声望。虽然他与张学良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但他依旧支持张学良主政东北。由此,东北的矛盾实际上集中在了张学良与杨宇霆之间。两人虽然存在私人恩怨,但在东北是否应该易帜、全国是否应该统一的问题上,他们的立场是相同的,都认为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虽然一些历史传闻说杨宇霆勾结日本,张学良因此下令处决他,但这一说法并不成立。诸多史料表明杨宇霆并非亲日派,甚至在1927年,他就曾公开表示南北妥协是完全可能的,南北两方在许多问题上具有相同的政治见解。张学良要在政坛上站稳脚跟,必须尽早表明立场,并与南京政府达成协议,而杨宇霆的举动无意间加速了这一过程。

第三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日本对东北的压迫与侵略。张学良与日本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不仅有国仇,也有家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张学良无法容忍与日本的合作。自从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以来,尤其是在北伐即将成功之际,日本企图干预中国统一,甚至在山东阻挠北伐军进入华北。种种事例加剧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抗日情绪,张学良无法对日本采取任何妥协态度。

在家恨方面,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仇恨深重,这也是他无法与日本妥协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旧道德”观念要求张学良为父报仇,这种家国情怀促使他无法选择依靠日本。即使日本在张作霖死后试图趁机在东北插手,张学良依然坚定地选择抵制日本的干涉,继续保持东北的稳定。

当时,南京的谈判代表与张学良达成了关于东北易帜的协议,但日本的干预使得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日本警告张学良,易帜将导致东北局势动荡,但最终,张学良坚定地做出了易帜的决定,并通过与蒋介石的协商,最终确定了易帜的时间。

因此,东北易帜不仅仅是张学良个人的决定,它深受国内外复杂局势的推动,尤其是在美日之间的角逐影响下。张学良的这一决策,无疑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大转折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好的!我已经根据您的要求对文章进行改写,并增加了细节描述。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 甲申之变,君王陨命,...
宋韵匠心跨越千年 杭州德寿宫展... 中新网杭州5月20日电(郭其钰)天一阁博物院藏宋版《营造法式》合校本,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所藏“龙头...
隋朝开国功臣竟被冤杀?降服突厥... 一、胡汉豪族:从边塞子弟到开国元勋 公元6世纪的北中国,胡汉交融的血脉与刀光剑影的乱世,孕育了虞庆则...
国际博物馆日|天津特色小众博物... 北疆博物院古生物陈列室内的化石标本。人民网记者 孙一凡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天津,有备案的...
原创 战... 古籍里的历史 在战国时期,李牧的军队为何能够所向披靡,甚至轻松战胜秦国的强大军队?除了李牧卓越的军...
原创 在... 人类历史如同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其中在夏朝之前,潜藏着一个神秘而悠久的时期。这一存在了上千年的朝代,...
古代人也爱考古?看三谋玩家如何... 当我们手持洛阳铲穿梭于考古现场,运用碳14测定法推算文物的年代时,是否曾想过千百年前的古人也同样痴迷...
原创 李... 疆汤决胜在于深谋远虑,力量的施展不如智慧的巧妙运用。即便面对强敌如貔貅般强大,若有一位良将坐镇大营,...
选秀选出来的“驸马”,真能成就... “驸马无才便是德”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称,官职初设于汉武帝时期。“驸”同“副”,官职大小可类比无...
文物归属权之争:在历史伤口与文... 当雅典卫城帕台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恒温恒湿的展厅里接受瞻仰时,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复制...
原创 苏...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尽管许多人认为苏联的崩溃是美...
漯河古墓群文物考古发掘通过验收... 5月14日,位于平漯周高铁项目站前五标漯河西站附近的凌云山路古墓群文物考古发掘工作顺利通过河南省文物...
原创 超... 关于一等公与大学士谁的地位更高、实权更大这个问题,近日一位来自陕西的读者向御史私信询问,希望能详细了...
原创 慈...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慈禧太后心中盘算着如何通过联姻稳固清朝的根基。这不仅是寻常的婚姻安排,更是一场...
原创 脚... 非洲的地下深处埋藏着约百万颗二战遗留的地雷,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倘若依照传统的方式清除...
弘扬长征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血... 5月17日下午,由长安书院与黑山羊学苑的精心筹备,一场意义非凡的课程——《血战湘江》党史学习沙盘模拟...
原创 柴... 在951年(后汉乾佑四年),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发动兵变,迅速引领大军攻占开...
原创 大... 大清帝国崩溃之后,甘肃的进士们如何应对时代的剧变,选择了哪些不同的再就业道路? 1905年,科举制度...
原创 揭... 耶稣,这位在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正是基督宗教的核心象征,被信徒视为弥赛亚,即拯救人类的救世...
原创 清... 关于清王朝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归咎于慈禧太后,认为她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覆灭,是罪魁祸首。然而,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