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与隋文帝两位帝王与其他历代帝王相比,展现了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们所创立的王朝虽短命,但却是开创了全新的时代,因此他们都被视为划时代的帝王。
秦始皇与隋文帝之所以能被视为划时代的帝王,原因在于他们分别对当时的官僚体制做出了深刻的改革,并因此开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新篇章。秦始皇的改革,首先体现在他将传统的“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通过这一改革,原本松散的地方权力被集中,避免了周朝“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天下动荡”的局面。而隋文帝则通过改革官员选拔方式,将官员选拔的“推举制”转变为“科举制”。这不仅让更多平民有机会进入政界,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也减少了因门第背景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然而,尽管他们的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两位帝王并未能够享受他们所推行变革带来的成果,最终导致各自的王朝都未能长久。秦始皇和隋文帝的改革未能彻底巩固,因为他们未能预见到在改革中所面临的强大反对力量以及思想转变的艰难。结果,他们的改革遭遇了强烈的反扑,最终导致了“二世而亡”的结局。
但他们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努力白费。刘邦和李世民继承了前人的教训,成功地推进了相似的改革。刘邦在实施“郡县制”的过程中,采用了逐步推进的策略,首先通过“郡国并行制”分步实施,确保了改革的顺利推进。他通过消除异姓诸侯,并逐渐稳固中央政权,为汉朝的巩固打下了基础。而李世民则在面对类似隋文帝问题时,更加谨慎,未选择权力较为集中的太子李承乾,而是选择了低调的晋王李治。李治没有参与宫廷斗争,成功得到了太子的支持,最终完成了改革,并促成了“科举制”的真正实施。
隋文帝之所以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是他在实施科举制时没有考虑到朝廷中的权力分配问题。当时的官僚体系已满员,因此科举制的“新晋人才”无法直接进入中央政府岗位。隋文帝只得将这些新科进士安排在太子杨勇的东宫,期待他们在未来填补官员空缺。然而,门阀世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破坏了这一计划。杨广通过陷害哥哥杨勇获得了太子之位,导致太子东宫内的科举人才心生不满,最终破坏了改革的初衷。
李世民在继位后,面对相似的局面,他选择了更为谨慎的策略,最终选立李治为太子,避免了当年杨广和杨勇之间的权力斗争对政局的影响。李治得到了包括从基层选拔的官员的支持,并成功地推动了“科举制”真正落地,这一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然而,尽管“科举制”消除了“门阀世家”的特权,它却也催生了另一种社会力量——党阀集团。党阀集团通常由官员、商人和学者三种力量组成,他们联合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操纵政治。这种新型的社会势力,也让中国的政治陷入了另一种不平衡的局面,类似于隋唐前的“门阀世家”。
党阀的力量影响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在宋朝和明朝,党阀集团的斗争几乎导致了国家的衰退。那么,如何遏制这一新的社会势力呢?答案是实行“民主”。这一点,可以通过黄炎培和毛主席的对话得到启示。黄炎培指出,历史上无数国家都未能跳出“周期律”的控制,而毛主席则认为,只有通过民主,才能真正解决政府失职的问题。通过让人民监督政府、让每个公民都为社会尽责,才能有效避免政治腐败和阶层固化。
毛主席在晚年的一些做法,虽然让许多人感到突兀和不解,但实际上,这也像秦始皇和隋文帝一样,是对官僚体制的一次突破性改革。通过选拔来自底层的优秀人才进入政府,毛主席实际上是在推动一种新的政治格局:让人民更好地监督政府,并让政府真正服务于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