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季,魏军突然改变了过去以防守为主的策略,采取了多路并进、主动进攻蜀境的方针。诸葛亮在得知魏军动向后,及时做好了应对准备,并亲自率领蜀军北上迎战。这一行动标志着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进行北伐作战。
当时,连绵不断的暴雨持续了超过30天,山洪暴发、泥石流横行,导致通往蜀地的栈道断裂,泥泞不堪的山路成为蜀军行进的巨大障碍。军队在艰难的路途中拖延了进度,行军速度缓慢,且许多士兵已经疲惫不堪。由于前方情况更加困难,诸葛亮最终决定暂时撤军,带领大军返回汉中。
第二年(231年)2月,诸葛亮再次出征,命李严留守汉中并负责粮草的调度与供应。诸葛亮亲自率军再度北上,并将作战重点放在魏国的陇右地区。
与前三次北伐不同,这次诸葛亮在战略上有所调整。他决定将军队的进攻基地前移至武都、阴平,并创新性地使用了木牛(一种可在山路上行驶的独轮车)来运送粮草,缓解了后勤补给的难题。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军即将围攻祁山后,立即调派大军前来迎战。然而,这时魏国的大司马曹真因重病无法出征,魏明帝急忙召回司马懿来指挥西线战事,并在交代中明确表示:“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三国志》)
司马懿很快从南阳赶回洛阳,接替曹真统领西线战事,并命令张郃、戴陵、费瑶、郭淮等大将前往祁山与蜀军交战。为了加强战力,并有效牵制魏军,诸葛亮还特意召集鲜卑族头领轲比能等人率部前往北地石城,与蜀军远程呼应。
魏明帝曹睿的太和五年(231年)3月,魏国的大司马曹真因病去世,导致魏国军事指挥层的空缺。此时,司马懿完全接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并决定亲自率兵前往祁山进行营救。他将精兵四千留守上邽(甘肃天水),指挥剩余兵力推进西线。
司马懿的得力大将张郃提议分兵防守雍县、郿县,以便互相支援,但司马懿认为兵力分散会造成危险,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他警惕地回忆起历史上项羽在楚汉相争时将兵力分散的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兵力直接进攻祁山。
当诸葛亮得知魏军增援前来后,他并未选择与魏军正面硬拼,而是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迅速向上邽推进。魏将郭淮、费瑶等人带领守军出来迎战,但被魏延等蜀军名将击败,魏军只得退回上邽。诸葛亮看到上邽附近麦田已成熟,便命令士兵将麦子收割一空,用以补充军粮。
司马懿得知上邽被围困,决定放弃祁山的防守,急忙率军回援。接着,他在上邽东面遇到蜀军的拦截。面对蜀军的猛烈进攻,司马懿不敢正面交战,命令部队扎营据险而守。通过这一策略,司马懿打算借助地形拖垮蜀军的士气与体力。
面对魏军的坚守,诸葛亮并未轻易放弃,派遣军士多次发起挑战,甚至故意挑逗、羞辱司马懿,以激起其回应。但司马懿始终保持冷静,并严令不许任何部队出战。为了诱敌出战,诸葛亮采取了假装撤退的策略,引导魏军跟随。然而,司马懿始终谨慎,从未追击过急躁的蜀军。
魏军小心翼翼地追击蜀军,直到到达卤城(今安康)。司马懿再次指示部队据险设防,严禁出战。魏军将领们对此产生了不满,纷纷议论司马懿的胆怯,甚至怀疑他害怕蜀军。司马懿面对部下的质疑,感到十分不悦,同时也愈加焦虑。
到了6月,蜀军的粮食即将耗尽,而负责运输粮草的李严因恶劣天气难以顺利完成任务。于是,诸葛亮接到调令,决定撤军。司马懿得知此情后,立刻指挥张郃追击。张郃提议不要急于追击撤退中的蜀军,因为这样容易陷入困境,正如兵法所言:“穷寇莫追”。
然而,司马懿坚信蜀军缺乏粮草,决定追击到底,不顾张郃的劝阻。张郃只得带领部队追赶,当魏军追至木门道时,蜀军早已在地势险要的峡谷中设下埋伏。蜀军箭如雨下,石块滚滚而下,魏军被彻底击溃。张郃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不久后死于木门道。
诸葛亮成功伏击了魏军,歼灭了张郃率领的部队,顺利撤回汉中。此后,诸葛亮向刘禅上表,因李严未能完成粮草运输的任务,特令其削职为民,并流放至边疆。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