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父母,当以全身利人为要!”这句话,慷慨激昂,带着一种柔和的力量。那么,这句话的作者李秀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提到李秀成,熟悉清朝历史的人一定知道,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这个名字曾经是清朝统治者眼中的“危险分子”,堪称“打红圈”的人物。
李秀成在晚清的历史中,不仅让第一名臣曾国藩夜不能寐,还在太平天国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天国的名将之一,李秀成的存在犹如天平的一端,他用自己的血与汗托起了即将崩塌的太平天国。
除了在国内战场上的表现外,李秀成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同样让人震惊。他是让西方强国感到头痛的铁血名将。然而,尽管他为太平天国打下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仍然未能扭转命运的走向。
在被俘之后,李秀成写下了一份长达几万字的供词。这些供词中包含着许多被历史掩埋的真相。直到1963年,曾国藩的后人揭示了这份影印版的供词,才使得社会为之震动,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这份供词的公布,让很多人意识到,曾国藩为何当年要毁掉李秀成部分供词。如果这份供词曾在当年递交给清政府,曾家可能会面临家族的灭顶之灾。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挑战大清帝国的统治,除了清朝本身腐朽不堪外,关键还在于太平天国拥有一批军事素质过硬的将领。在天京事变前,杨秀清、石达开等是太平军的中流砥柱;而天京事变后,李秀成与陈玉成则成为了新的领军人物。
尤其是李秀成,在石达开与高层产生矛盾后,迅速崛起,成为洪秀全最为倚重的名将。他的战绩让人称赞,特别是他在一系列关键战役中,屡次重创清军,为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
例如在三河镇大捷中,李秀成带领太平军取得了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歼灭战。湘军精锐李续宾军团的全军覆没,更是大大提振了太平军的士气,为太平天国提供了战略上的巨大优势。
同时,李秀成也与西方列强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他的铁血手段击毙了西方洋枪队指挥官华尔以及法国海军指挥官卜罗德,让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军事能力刮目相看。
然而,即使有着如此辉煌的战功,太平天国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清朝与外敌的联合打击,走向了败亡的命运。李秀成与陈玉成等高层心知肚明,太平天国的最终结局已经无法改变。
1864年6月,天京城终于沦陷,为了掩护洪秀全的儿子撤退,李秀成在敌军重围中被俘。被俘之后,李秀成写下了大约5万字的《李自成自述》。
有传言称,这份自述的第74页以后部分内容被毁掉了。按照惯例,李秀成作为重犯,应被押解进京,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曾国藩却急于提前采取了“措施”,这个决定与供词的毁掉部分密切相关。
1963年,曾国藩后人公开了李秀成的完整版供词,这一揭示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根据这份真实的供词,原本交给朝廷的供词显然被曾国藩删减过,部分内容的隐瞒,也揭示了当年李秀成的真实意图。
在1864年8月7日,李秀成被告知将被处死时,他的脸上并没有表现出丝毫慌乱或恐惧。相反,他从容地面对此事,甚至在临死前对曾国藩说,要在来生报答他。
从李秀成的从容态度来看,可以推测他并非希望投降苟活的人。实际上,他在临终时的供词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意图。据悉,李秀成的供词并非单纯的“投降”,而是借机劝说曾国藩反叛清朝。
此举也解释了为什么曾国藩会对供词进行删减。如果这些内容被上交给朝廷,李秀成无疑会成为曾国藩最大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曾家满门抄斩。
李秀成的真实意图显然是借此挑起朝廷对曾国藩的猜忌,以期通过清朝的手铲除这位“屠龙者”。从这一点来看,李秀成的供词不只是一份自述,更像是临终时送给曾国藩的“催命书”。
曾国藩自然明白,李秀成若是被押解到京城,若在慈禧面前说出什么,哪怕朝廷不信,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安与猜疑。为了避免这种后患,曾国藩果断决定提前处决李秀成。
尽管当时许多人劝说曾国藩造反,但他深知自己的民心不稳,外加西方列强的支持,使得反叛几乎不可能成功。最终,曾国藩选择忠君,而非冒险造反,避免了可能的灾难。
根据曾国藩后人公布的真实供词,李秀成的供词中有着对曾国藩不利的内容。若这些内容被朝廷知悉,曾家面临的威胁几乎是灭顶之灾。因此,曾国藩对于造反的谨慎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命运的深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