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朝铸被誉为“红墙第一翻译”,以及“毛主席右手边的人”。他曾为中国领导人担任翻译长达20多年,因而常常出现在许多历史性的照片中。1971年,毛主席邀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冀朝铸就出现在那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里(那次会面被视为中国暗示希望与美国改善关系的标志)。1976年,毛主席会见巴基斯坦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时,冀朝铸再次出现在那张合影中,这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正式接见外宾。1979年,在邓小平的访美之旅中,冀朝铸陪同邓小平观看得克萨斯州的牛仔竞技表演,并帮他戴上了一顶白色的牛仔帽……
在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瞬间中,冀朝铸最为难忘的,还是1972年他为尼克松访华时负责翻译工作的经历。那一年,理查德·M·尼克松总统在一个阴冷的早晨踏上北京的土地,开启了历史性访华之旅,旨在修复两国数十年的敌对关系。他从空军一号走下,和周总理握手。此时,冀朝铸站在周总理身后,身材高大、佩戴眼镜,成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冀朝铸回忆道:“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周总理让我靠近一些,他强调每句话都必须听得清楚,准确无误。”他用心感受着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那一刻,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国沟通的桥梁。
冀朝铸出生于1929年,山西汾阳的一个富裕家庭。1938年,在日本侵略山西之际,他随家人移居到美国,并在哈佛大学求学。1950年,他中途辍学回到中国,后来进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不久后,他便被选为抗美援朝战争停火谈判的口译员。凭借出色的表现,冀朝铸很快进入了外交部,成为领导人的专职口译。
尽管冀朝铸从小生活在洋人环境中,中文并不扎实,周总理要求他首先打好中文基础。冀朝铸因此下定决心,弥补这一短板,开始潜心阅读《中国通史》与《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不久后,他的翻译能力有了飞速的提升,每一次的翻译都准确迅速。
有一次,陈毅在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时,冀朝铸担任翻译。陈老总在谈到反华势力时,激动地说道:“你们都来吧!苏联从北边来,美国、台湾从东边来,印度从西边来,我们将继续战斗,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等你们来,头发都等白了!你们快来呀!”说话时,他猛地拍了下讲台。冀朝铸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将陈老总的话翻译成流利的英语,并同样拍了一下讲台,气势磅礴地展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赏。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冀朝铸为尼克松总统担任翻译。然而,一天,尼克松突然要求周总理更换翻译,他希望能由他妻子的翻译章含之来替代冀朝铸,特别是在答谢宴会上。周总理听后感到有些惊讶,他深知冀朝铸的翻译能力,难以理解尼克松的要求。尼克松解释说,因为在宴会上,周总理的翻译是女性(唐闻生),而自己却是由一位身材高大的男性翻译,因此他的形象不如周总理的搭配形象和谐。于是,他提出希望由章含之来担任翻译。
章含之当时主要陪同尼克松夫妇参观长城、北京饭店等景点,得知此事后,她立刻表示愿意推辞,因为她认为冀朝铸的英语水平更为出色,翻译工作更适合他。冀朝铸则一再鼓励章含之,最终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在北京的答谢宴会由冀朝铸担任翻译,而在离开北京后,章含之则在杭州和上海为尼克松夫妇翻译。
1973年,冀朝铸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离开了翻译岗位,成为中国驻美国联络处的参赞,这也标志着他正式步入外交官的行列。后来,他还被任命为中国驻斐济和英国的大使,并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等重要职务。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时,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击“关注”,成为铁粉后,您将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