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之前,甚至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没人能预料到会发生什么。连毛主席和彭老总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切的结局。事实上,最初彭老总根本不打算参加这次庐山会议。
那么,为什么彭老总一开始不想去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彭老总刚刚从海外访问归来,期间他访问了东欧、苏联等八个国家。这次访问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外交活动。长时间的旅途和紧张的外交任务使得他的身心都感到极度疲惫。再加上彭老总已经年过六旬,他确实希望能在国内好好休息,恢复体力和精神,因此不想参与会议。
其次,彭老总认为黄克诚一直在国内负责日常工作,对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他打算让黄克诚去庐山参会。毕竟,两人共同负责军队事务,去一个人就足够,谁去都无所谓。
第三,彭老总当时正打算写一本关于我军建设经验的书。他在担任军队领导职务六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算将这些经验总结成书,书名也已定好——《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路线》。他希望能抽出时间做些前期准备工作,为书稿的编写打下基础。
第四,彭老总在国外待了两个月,期间积累了大量的文件和资料。他希望能够回国后,仔细阅读这些文件,了解国内最新的政治动向和工作进展。因此,他希望能专注于工作,暂时不参与庐山会议。
尽管彭老总有自己的打算,但他与黄克诚一直有着良好的沟通与信任。黄克诚仔细考虑后,建议彭老总还是去庐山开会比较合适。作为政治局委员,彭老总如果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不参加毛主席亲自主持的重要会议,肯定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更重要的是,4月,在上海召开的八届七中全会上,彭老总曾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防部长,然而毛主席并没有同意。在那次会议上,毛主席对国家计委的工作进行了批评,并突然提到彭老总,他说:“彭德怀你恨死我了,因为我批评过你。”这一句话让彭老总大为震惊,不知道该如何反应,也不明白毛主席为何突然如此说,结果他只得低下头,默默无言。
这句批评显然不是没有原因的,毛主席显然对彭老总已经有了某种不满。黄克诚也在上海会议上听到了这番话,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彭老总依然不去参加庐山会议,必定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想一想,既然毛主席已经批评过彭老总,如果他因此拒绝参加毛主席主持的会议,别人会怎么想呢?即使毛主席不觉得被冒犯,也可能有人会因此怀疑彭老总与毛主席的不和。
听取黄克诚的建议后,彭老总觉得有一定道理。据彭老总的秘书回忆,当他向中央请假时,中央并没有批准,毛主席明确表示彭老总必须参加会议。
可以看出,彭老总如果不去庐山,的确会引发一些误解。在会议上,彭老总的氛围还算不错,但他认为会议内容过于平淡,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组讨论时,他提出了一些意见,但最终这些意见并未被列入简报。随着会议即将结束,彭老总意识到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讨论。
有人建议他去毛主席那里直接沟通,彭老总便决定去找毛主席。当时,警卫人员告诉他,毛主席刚刚休息,整夜未眠,现在正在小憩。考虑到这是非战争时期,彭老总也不好贸然去打扰毛主席的休息,只得悻悻而归。
既然无法面谈,彭老总决定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便是庐山会议期间彭老总写给毛主席的那封信。这封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改变了会议的议程和方向,谁也没有预料到事态会发展到这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