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一次不可避免的冲突,几乎将整个世界拖入无尽的深渊。根据不完全统计,参战国的物资损失高达4亿美元,全球人口的伤亡也超过了五千万。这场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还深刻影响了无数家庭和人民的命运。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二战的主要战场几乎完全集中在欧洲。二战的爆发标志着德国入侵波兰,而这一事件成为了全面战争的起点。尽管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力量之一,但它并不是参战最晚的大国。
那么,为什么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会在战争初期犯下如此致命的战略失误呢?这与他对德国战略的错误估计密切相关。斯大林错误地认为希特勒不会,也不太可能立刻发动对苏联的进攻。这个判断的失误,给苏联带来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最终使得苏联的宝贵青壮年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列宁曾说:“要想弄清楚战争的政策,就必须深入研究导致战争的前期政策。”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回顾苏德关系,似乎两国在此期间一直充满了敌意。然而,实际的历史情况却与人们的普遍认知截然相反。
在1939到1941年间,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出奇的密切,历史学家们称这一时期为“蜜月期”。两国的经贸往来急速发展,民众之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
这种情况的产生,和当时国际局势的特殊背景密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苏联刚刚建立,英法两国则主导了世界秩序,并且将压制德国和苏联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对于德国而言,《凡尔赛条约》不仅让其失去了许多领土,也限制了其军力;而苏联则在国际上受到制裁和孤立。
为了突破帝国主义的围堵,苏联于1922年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这为苏德两国之间的合作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此后,苏德之间的贸易迅速增加,到1930年代初,德国在苏联的对外贸易占比已接近50%。
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实施法西斯统治,并开始扩张侵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的反共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国内的共产主义组织,并不等同于反苏联。事实上,德国与苏联的历史关系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便是出身德国。
这一历史背景下,苏德关系在1939年依然较为紧密。随着大战临近,双方经过多次秘密和公开的谈判,终于在1939年8月签订了经贸贷款协议。根据协议,德国向苏联提供了最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2亿马克的贷款,而苏联则提供了大量资源,包括天然气、石油以及铜铁矿石等。这种合作关系让两国都从中受益。苏联借助德国的工业化技术迅速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而德国则通过苏联的资源供应,逐渐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然而,尽管如此,德国始终是一个由资产阶级主导的法西斯国家。为了掩盖国内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希特勒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企图通过侵略他国获取资源和土地。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全面推行“向东方扩张”的战略。大家都知道,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是波兰。1939年3月,希特勒要求波兰归还东普鲁士走廊,还宣称要解放但泽市和走廊地区的德国人民。
英法两国自然不允许德国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1939年3月31日,英国向波兰承诺,保证维护其领土完整。随后的几天内,英国与波兰签署了安全保证条约,而法国也在5月19日与波兰签署了类似条约,表示将出兵援助波兰。由此,战争的序幕逐渐拉开,所有主要大国的立场已经显现无疑。
希特勒最大的担忧,是战争爆发后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同时对抗英法和苏联。因此,他的当务之急是确保苏联不会加入英法阵营。于是,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提出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几乎满足了斯大林的所有要求。
这一承诺让斯大林动心,并促使他做出了与德国合作的决定。斯大林认为,签订条约能让苏联迅速收回一战后丧失的领土。即使英法与德国因波兰问题爆发冲突,苏联也能从中渔利。此外,这一条约的秘密协定还约定了两国共同瓜分波兰、波罗的海诸国以及罗马尼亚。
然而,斯大林的第一个战略失误是过于相信德国会履行承诺,认为这段合作关系会长期维持下去。虽然条约条款得到了执行,但德国的承诺却没有斯大林想象中那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