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指的是那些世代显赫、家族背景深厚的贵族。门第的观念早在东汉时期便已萌芽,那时,许多大官僚和名士的家族宗党一代接一代地掌握权力。比如,弘农华阴杨氏家族曾四代共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代五人也曾担任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更是位居三公,正是这些家族,成为了世人羡慕的高门望族。
这些家族的社会影响力和声望代代相传,家族成员自认为门阀,且往往互相标榜,并组成一种独特的群体,享有特殊的地位与权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家族常常被称为“大姓”、“著姓”、“右姓”、“高门”、“冠族”、“士族”、“世族”、“势族”等等。那么,这些门阀家族的权力真的如同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足以压倒皇帝、主宰国家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要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东晋前期,门阀的权势的确达到过压倒皇帝的程度。然而,东晋孝武帝之后,直到南朝,门阀的权力已不再如东晋初期那般强大。西晋之前,尽管世家大族长期主导中正官职的任命,但距离压倒皇帝的局面还远远不够。
从东汉中后期开始,世家大族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逐渐上升。尽管在汉末战乱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曾一度遭到遏制,但随着魏文帝曹丕上台后,采纳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回升,并迅速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央地位。尤其是在司马氏家族的统治下,世家大族的势力呈现出飞速扩张的趋势,尽管这个阶段仍未达到“权势滔天”的程度,但门阀政治已开始初具规模。
西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执掌江南军事的琅琊王司马睿审时度势,与出身世家大族的北方名士王导一起进入建康城,并借助南北士族的支持,建立了东晋。此后,门阀开始主导朝政,权势如日中天,甚至可以废立皇帝。王敦的叛乱便是一个例子,王敦两度发动叛乱,第一次时,司马睿对王敦的反叛毫无办法,甚至不敢轻举杀戮琅琊王氏家族的人。第二次叛乱失败后,王敦被平定,但王导依然稳坐权力中心,继续辅佐晋明帝,直到晋成帝。
王导一生官职繁多,几乎担任了当时所有重要的职务。他的葬礼规格与霍光、司马孚相似,这两位人物权势滔天,能够废立皇帝。而作为一位叛臣家族的代表,王导生前和死后的待遇却和这两位权臣相当,足以证明他家族的极大影响力。
那么,为何王敦的叛乱失败后,王导依旧安然无恙?答案在于其他门阀的集体反对。尤其是高平郗氏的郗鉴和颍川庾氏的庾亮,他们共同制衡了琅琊王氏的强大势力,最终导致王敦的图谋失败。
从王敦、桓温到谢安,这些门阀之间的权力斗争从未间断,皇帝在其中的角色往往微乎其微。庾亮曾两次与王导结盟,甚至在皇帝试图扩大自己的权力时,庾亮立即转身站在王导一边,彻底维护了门阀的利益。晋元帝司马睿尽管想要加强君权,却终究未能撼动门阀的根基。
门阀政治的巅峰时期无疑是在桓温时代。桓温先后两次北伐,虽然两次取得胜利,但第三次北伐却惨败于前燕的慕容垂之下,这使得他的威望大打折扣。然而,在他攻占寿春、废除司马奕,拥立晋简文帝司马昱为帝之后,桓温的权势达到了顶峰。即便他因病去世,晋朝依然不敢清算桓家,这也显示了门阀家族的强大影响力。
桓温死后,陈郡谢氏成为门阀政治的新主导力量,谢安凭借其智慧与远见,成功掌控了政局。然而,随着谢安去世,陈郡谢氏也逐渐失去了掌控政权的人物。此时,其他门阀无法接替谢氏的权力,因为大部分门阀已经出现了“人才凋零”的问题。
门阀政治的衰退,归因于几大原因:首先是世族生活的腐朽;其次是空谈玄理而不注重实际行动;最后是由于世代为官,世家成员缺乏进取心。门阀家族的这些问题,使得他们的势力逐渐被削弱,最终,随着桓玄的倒台,门阀家族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成为历史的过客。
然而,门阀的衰落并不代表它的终结。在北魏、隋朝及唐代,北方的门阀家族依旧是政治的主导力量,展示了门阀政治的长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