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的长期对峙终于在长平展开了决定性战役。赵国的主将赵括带领45万大军全力出击,试图对秦军进行强力反击。然而,尽管赵括指挥了这场激烈的攻势,最终却以惨败告终,他本人也因此丧命,赵国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斗不仅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让赵括背负了“纸上谈兵”的千古骂名。
那么,赵括究竟真的是纸上谈兵吗?他为何如此容易被敌人诱入白起精心布下的包围圈?赵军在长平为何会如此溃败,他们到底有没有取胜的机会?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两千多年前的这场历史性大战——长平之战。
回溯到公元前262年,魏国、齐国和楚国的衰退,令赵国成为唯一能有效抵挡秦国统一进程的国家。经过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当时国力强盛的秦国相比,赵国依然显得较为薄弱,尽管它在其他诸侯国衰弱的背景下,仍显示出不小的实力。
从赵国与秦国的争霸历史来看,赵国自始至终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这一点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等历史事件中可见一斑。秦国在气势上压倒赵国,但蔺相如凭借智谋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尊严。秦国深知,要完成天下统一,必须先打败赵国这一强敌,于是持续对赵国进行各种军事试探。公元前261年,双方再度交锋。
在此之前,秦国首先向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发起进攻,成功攻占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桓惠王深感恐惧,毫不敢与秦国对抗,迅速派遣使者表示愿意割让上党以换取和平。这时,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投降,决定投向赵国。赵孝成王乐于接纳这一地方,遂得到了上党郡。
秦国本来就意图消灭赵国,而赵国接收上党无疑为秦国提供了进攻的理由。于是,秦国立即调兵进攻上党,并正式与赵国开战。秦军首先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迫使韩国放弃了上党,并派兵守卫此地。随后,左庶长王龁指挥大军攻入上党,赵军虽集结反抗,但在面对秦军的强大压力时,最终无力抵挡,只得撤退。
赵军随后在长平建立了营垒,以防秦军进攻,然而秦军的猛烈攻势并未停止。秦军在王龁指挥下发起强攻,而赵军则由廉颇统领,尽管廉颇率军主动出击,尝试用“攻对攻”的战术打击秦军,然而依然屡屡受挫。经过数次战斗,赵军伤亡惨重,最终被迫放弃主动出击,转入防御。
至七月,经过几个月的激烈冲突,赵军已完全陷入被动防御的状态。虽然廉颇坚守阵地,但秦军依然在不断扩展优势,攻陷了赵军的西垒,并屡次斩杀赵军高层指挥官。此时,赵孝成王心急如焚,深感局势不妙。虽然他曾打算亲自率军出征,但幸亏大臣劝阻他,避免了更为灾难性的后果。
面对持续对峙的局面,赵孝成王再度心生退意,试图与秦国议和。然而,虞卿强烈反对,认为此时赵国已经成为秦国的眼中钉,议和根本无望,反而应当寻求楚国、魏国等国的援助,共同抗秦。然而,赵孝成王内心动摇,最终派遣郑朱前往秦国求和。此举无疑为秦国提供了分化赵国与其他国家的良机,最终赵国的援军未能到达,而秦国则趁机加大了对赵军的攻势。
最终,赵孝成王的错误决策导致赵国更加孤立,而长平之战的转折点也随之到来。赵括被任命为新的主帅,虽然廉颇被认为是赵国的栋梁之才,但赵孝成王对其的不满使得他选择了年轻的赵括。在任命赵括后,赵国一度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扭转战局,然而,赵括的轻敌心态和对敌人白起的轻视,最终导致了他一步步走入了秦军的包围圈。
经过一系列的佯攻和反间计,赵括带领赵军深陷困境,无法自拔。虽然赵括尝试多次突围,但最终由于秦军的严密部署和持续进攻,赵军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损失。赵括亲自指挥的最后一战,最终以他战死、赵军大败告终。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存亡几乎注定,六国之间的内耗使得秦国逐渐逼近统一,赵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力相较秦国明显处于下风。尽管赵国通过联合其他国家一度抵挡了秦国的进攻,但秦国的强大最终无可阻挡,赵国的悲剧在于它未能从长平之战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最终还是成为了秦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
从这场历史性的战役中可以看出,赵括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的轻敌或战术错误,而更根源于赵国整体国力的劣势和赵孝成王一系列错误决策的积累。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下,赵国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