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围魏救赵”:比孙膑“桂陵之战”更精彩的是齐威王的政治博弈!
迪丽瓦拉
2025-09-11 07:34:01
0

在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350年,秦国的“商鞅变法”通常被视作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然而,如果深入探讨中原霸权的标志性事件,应该追溯到公元前352年的“桂陵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魏国企图扩大疆域并巩固霸权的背景下,但最终魏国未能实现战略目标。此役魏国不仅损失了数万名精兵“魏武卒”,还与赵国结下了深仇,并在随后被秦国趁机偷袭河西。而齐国和楚国则借机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导致了中原再次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在这种局势下,魏国无法顾及西方,给了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的机会。

“桂陵之战”是孙膑“围魏救赵”战略的一部分,后人常以赞誉孙膑的战略智慧与战术布局为荣。但从客观角度来看,“围魏救赵”战略并未能成功,且“桂陵之战”的军事惨败也暴露了其缺陷。由于齐国最终的崛起遮掩了这一战略的失误,后人常忽视了它的不足。本文将带您深入剖析“桂陵之战”的背景和其前因后果,进一步解读齐威王在整场战役中的作用与决策。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太子魏?与其弟仲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争夺。仲绶向韩懿侯和赵成侯求助,韩赵联军在“浊泽之战”中击败了魏军,解围了魏?。然而,韩懿侯与赵成侯在如何处置魏国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韩懿侯主张将魏国一分为二,让魏?与仲绶共同治理,而赵成侯则建议直接杀掉魏?,扶立仲绶,同时承诺割让一些城邑作为报答。

面对韩赵之间的裂痕,韩懿侯采取了撤退的策略,而赵成侯则选择了回国。魏?(魏惠王)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于公元前368年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韩军,在“怀之战”中又击败了赵国的军队。鉴于魏国所处的地理劣势,魏惠王在这一过程中暗中采取了孤立赵国的策略,并邀请韩懿侯和赵成侯重修盟约。然而,这一盟约并未能真正修复魏国与赵国之间的裂痕,魏惠王通过亲善韩国、孤立赵国来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与赵国的矛盾愈加突出,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领土争夺,三家分晋后的领土错综复杂,经过多年交换,赵国的中牟与沁县等地位置十分关键,随时可能切断魏国的北部领土,影响到魏国的经济重镇邺地(今河北临漳)。其次,魏国的战马几乎完全依赖赵国供应,但随着魏国向东迁移,强化对淮、泗地区的控制,赵国则感到威胁,因此减少了对魏国的战马供应。最后,魏国战略上的重点是进攻中山国,通过压制齐国、震慑燕国以及制衡赵国的力量来巩固霸主地位。然而,赵成侯决心夺取中山国,拒绝魏国借道之请求,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冲突。

魏国面临的领土、军备和战略问题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虽然攻灭卫国能够暂时缓解压力,但魏国并未具备足够的实力应对齐国、楚国等强国的联手围攻。魏惠王认为,秦国地处蛮荒之地,楚国纵然强盛也可能拖魏国进入泥潭,而齐国的威胁较小。魏惠王的目光最终锁定了赵国,计划伺机攻赵。

公元前355年,赵成侯向卫国发起进攻,魏惠王借机宣称要“主持公道”,并派遣大军十余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尽管魏国军队强大,但邯郸城池坚固,且赵国民众抵抗意志顽强,围城三年,魏国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影响了农业和经济。最终,魏惠王迫于压力撤回了围攻,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其他战略目标。

公元前391年,齐国的田和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实现了“田氏代齐”,打破了齐国的王权局面。齐国在经历了宫廷政变和外敌侵扰后,逐渐恢复了强国的实力,尤其是田午的领导下,齐国军力得到加强。公元前356年,田午去世,年仅22岁的田因继位,即齐威王。齐威王的政治手腕在国家动荡时展现出来,他成功地与赵、宋两国斡旋,暂时平息了魏、韩的军事压力,并巩固了齐国的内政。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计划攻打赵国,却发现齐国的威胁远低于预期。魏惠王听闻齐威王沉迷享乐,放松了警惕。然而,齐威王并未因此放松,他任命邹忌为相,积极招聘人才,储备物资,增强军备,为即将到来的冲突做好准备。齐国利用经济优势,将物资倾销到外界,不仅赚取财富,也消除了魏惠王的疑虑。齐国的军队开始逐步恢复,整装待发。

公元前353年,赵国的邯郸再次陷入危机,赵国请求齐楚两国援助。孙膑提出攻打襄陵以解围,但由于襄陵的战略意义有限,魏惠王并未放弃围攻邯郸的计划。此时,齐国果断出兵八万,并由孙膑修订了“围魏救赵”的策略,计划攻占魏国的都城大梁。尽管齐军在与魏军的交锋中遭遇了惨败,但其战略成功分散了魏军的注意力,使得魏军的后方大梁陷入危险。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隘口,魏军被齐军设伏,遭到惨重打击,约两万魏军被歼灭。

虽然齐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齐威王并未因此愤怒,反而趁机收回了兵权,齐国在这一战后声势大振,成为中原的霸主。尽管魏国在赵国、齐国和秦国的攻伐中取得了军事胜利,但由于经济基础的动摇,魏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桂陵之战”和后来的“襄陵之战”让齐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齐威王通过这些战役,成功地打破了魏国的霸权,虽然最终未能完全胜利,但齐国的崛起却不可避免。正如“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无论“围魏救赵”的军事成败如何,齐国已经在政治和经济上布局完成,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崛起。

文献参考:《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为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短短八字浓缩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悲剧,成为怀才不遇、时运...
原创 假...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之举,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为人们...
原创 三... 美国德州的牧场主人山姆·麦佛里克以不烙印记号来识别他所养的牛为人所知。因此,政治界有一种特殊的说法,...
原创 他... 在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宣布建立了大清帝国,并定年号“崇德”。然而...
原创 王... 咱今天唠唠秦朝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将王翦。这人打仗那是真有一套,可他有个习惯,让秦始皇既头疼又无奈,啥习...
原创 明...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明朝的军事制度,特别是其中的营军编制。在明朝,军队的组织架构可是相当复杂的,而...
我读郭沫若 | “甲骨四堂”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
原创 乐... 唐代是佛教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物多种多样,其中不少艺术作品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与精湛的技巧。例如...
《三国志·战棋版》抽卡节奏、抽... 哈喽大家好啊,目前的赛季抽卡节奏也明显节奏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有计划的规划抽卡节奏以及存抽卡资...
蔡元培:中国教育之父,任北大校... 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
原创 他... 1977年,总后勤部迎来了领导班子调整。张震被任命为部长,而政委一职已经空缺了两年,领导层决定为此选...
原创 一... 文章改写如下: ---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享有“千古一帝”之称的人物,一直是各界讨论的焦点,他的...
原创 他... 经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我们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牺...
世界首次!广饶傅家遗址实证史前... 戳上方蓝字 关注东营文旅 新华社济南6月4日电(记者邵琨)我国科学家凭分子遗传学证据确认,山东广饶傅...
原创 蜀... 在《三国》这部经典历史小说中,关羽作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被描绘得忠诚于君主,友善待人,自信且略显傲...
原创 中... 第一名 韩信 韩信位居第一的原因在于,他的战绩无可匹敌,后继者无一能超越他。尽管有人贬低韩信,说...
原创 “... 出生于1950年代的这一代中国人与其后的年轻一代相比,深刻地经历了社会主义的各项改革与建设过程,目睹...
原创 曹... 三国时期,除中原各路军阀争斗外,少数民族政权的势力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三国鼎立后,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
原创 五...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节度使安重荣曾言:“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这句话直接揭示了当时局势的混乱...
原创 朱... 蓝玉是明朝的重要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军旅生涯起初是从常遇春麾下开始的。在那个时期,蓝玉担任管军镇抚,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