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清朝的统治时间仅有两百余年,但在整个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没有一位懒惰的皇帝,这一点与皇帝们所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尽管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但在他们成功进入中原后,迅速汲取了汉族儒家文化的精髓,表现出对师长和教育的极高重视,这的确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清朝的皇帝们对皇子们的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他们所聘请的几乎都是当时杰出的儒学大师。例如康熙皇帝曾为他的儿子雍正特意邀请过一位名为张谦宜的老师。他来自于孔孟之乡,背景深厚,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他的故事。
张谦宜,出生于顺治八年,他的家乡是山东胶州。张谦宜的家庭在他成长过程中并不富裕,他大半辈子的时光都在做私塾老师,直到康熙五十一年,他才在63岁时考中进士。在当时,这个年龄中进士已算高龄,对于皇帝来说,63岁才获得这一荣誉几乎没有实质的培养价值。康熙皇帝得知张谦宜年事已高、学识渊博,但对其未来抱有的希望并不多,因此他下诏让张谦宜继续致力于学术研究,并特别赐予他一块“山东学究”的匾额,允许他一边教导四皇子胤禛(雍正),一边进行学问的探讨。
张谦宜性格严谨、务实,专注于学问,而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毫无心得,也不懂如何迎合上级。因而在担任胤禛的老师期间,他并没有特别去迎合皇子,而是因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对胤禛的要求更加严格。胤禛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只能默默承受,努力迎合老师的严格教学模式,尽心尽力地吸收各种知识。康熙皇帝看到张谦宜如此用心地栽培胤禛,不禁心生喜悦,对张谦宜的贫困生活也感到担忧,希望能够给予他一些经济支持。
据历史记载,在查处一位贪官时,康熙皇帝放出消息,暗示若是张谦宜为其求情,或许这位贪官就能够逃过一劫。康熙的本意,是想让张谦宜能够因此获得一些外财,而张谦宜却并未领情。当贪官的家属带着金银财物前来求情时,张谦宜冷冷一声“该杀”,就毫不留情地打发了他们。可见,这位老师确实只懂得学术,显得颇为“迂腐”。
康熙去世后,胤禛即位成为雍正皇帝,而此时张谦宜已经选择告老还乡,回到了山东。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经常回想起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心中对张谦宜充满感激,正是这种严谨的教导,让他能够成为合格的皇帝。于是,雍正决定报答老师,派人前往山东请张谦宜入京面圣。然而,当张谦宜得知自己曾经的学生已成为皇帝,还特意邀请自己入京时,他误以为是雍正要对此前的严厉指教进行惩罚,惊恐之下,竟选择了自尽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