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登上鹦鹉螺号,和我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在明朝洪武十三年正月戊戌(公元1380年2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罪名将其处死,并废除了丞相职务,禁止后代设立丞相职务。自此,丞相这一名义上的宰相制度彻底消失,胡惟庸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担任宰相的人。那么,胡惟庸到底做了些什么,才引发朱元璋如此大动作的惩处呢?让我为大家细细讲解。
一、投身明朝
胡惟庸,原籍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定远县,家世不详。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来看,担任过奏差、主簿和知县等文职,这也让人推测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元朝政权衰弱、红巾军势力日益强大之时,胡惟庸看清了元朝的颓势,决定投靠朱元璋。在此期间,朱元璋的得力幕僚李善长已经和朱元璋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胡惟庸与李善长是同乡,而且也与朱元璋有着相似的背景,这使得他很快得到了李善长的支持,被提拔到关键职位。随着李善长的提拔,胡惟庸也得到了持续的晋升,很快就从一个无品级的小吏,晋升为湖广行省的丞相助理。
二、晋升为宰相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被封为吴王,李善长也因此升任右相国。胡惟庸借此机会,也获得了太常寺卿的职务,成为九卿之首。在明朝建立之初,李善长的权力逐渐膨胀,这让朱元璋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尤其是李善长排除异己、行事专断的做法,使得两人的关系变得紧张。为削弱李善长的影响,朱元璋提拔了杨宪为副宰相,这样一来,李善长与杨宪的矛盾便加剧了。李善长的排斥行为导致了杨宪的被除。李善长逐渐年老,最终选择了隐退,胡惟庸便接替了他的政治地位,并于洪武六年(1373年)晋升为宰相。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胡惟庸小心翼翼地侍奉朱元璋,并通过精心的管理赢得了朱元璋的深厚信任。
三、独揽大权
胡惟庸担任宰相期间,几乎掌控了所有的政务。他专权过度,动辄便剥夺和任命官员的职务,甚至将内外的大部分官员都纳入自己的门下。由于掌控了大权,许多官员开始纷纷投靠他,导致整个朝廷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而朱元璋则对这种专权现象深感不安。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深知宰相专权是导致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对胡惟庸的行为充满了疑虑。为了避免宰相再次专权,朱元璋故意纵容胡惟庸的作风,目的是为将来废除宰相制度积累更多的理由。到了洪武八年(1375年),当刘伯温因病重而被胡惟庸指使的太医下毒致死时,胡惟庸与朱元璋的关系也进入了更为紧张的局面。
四、谋反之疑
胡惟庸深知自己积威已久,定会引起朱元璋的猜忌,于是他秘密拉拢了一些武将,如吉安侯陆仲亨、平谅侯费聚等人,以求自保。然而,这些武将因过往的不法行为,也感受到了朱元璋的压力,便接受了胡惟庸的拉拢。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使者来朝,但胡惟庸却隐瞒了这一事件,致使使者无法顺利见到朱元璋。当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便愤怒地召见了胡惟庸,并严厉追究责任。最终,胡惟庸的罪行逐渐暴露,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不利。为了彻底除去这一权力根源,朱元璋决定借机除掉胡惟庸,并开始实施一系列政治改革。
经过长时间的策划,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党羽中的御史中丞涂节,因形势变化主动上奏指控胡惟庸谋反。朱元璋便以此为借口,顺势铲除了胡惟庸及其党羽,并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改革,也标志着明朝独特的政治体制开始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