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
在雍正继位的过程中,似乎八爷曾有过一线希望。他的声望很高,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最终,雍正顺利登基,而八爷却看似束手就擒,甘愿屈服,甚至败得相当窝囊。那么,为什么八爷没有像历史上的秦王李世民那样,爆发致命一击呢?他是否有可能胜出?
要想发动宫廷政变,最关键的一步是得到隆科多的支持。隆科多当时是步军统领,深得康熙的信任。雍正即位前的五十九年,康熙特别安排隆科多为理藩院尚书,并且依然让他署理步军统领一职。
在九王争夺的局势最为复杂和动荡的时期,直到康熙在畅春园去世,隆科多几乎完全掌握了康熙交给他的权力。他掌控了大量的军事力量与内外事务,实际上成了康熙的“右臂”,为胤禛即位铺平了道路。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因此他是胤禛的舅舅,这一点没有争议。尽管如此,许多读者通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受到影响,错误地认为隆科多是与亲王有关的复杂人物。对于这些误解,我只能无奈地表示,历史的真相与电视戏剧中的演绎有很大不同。
步军统领的职责不仅仅是掌控京城的警卫,还涉及到对全城的治安与防卫,所统领的部队长期保持在三万人左右,且这些兵力装备精良。步军统领下设多个重要部门,如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门管理及白塔山信炮的管理职能。
所以,在康熙弥留之际,隆科多以果断的手腕,让胤禛“先定大事”再处理丧事。为了防止突发意外,隆科多命令铁骑四处巡逻,自十四日至十九日,他封锁了京城的九大城门,实施戒严。直到二十日,胤禛正式登基为帝,戒严才逐步解除。
然而,八爷在此时并未能调动丰台大营的兵力,而老十四的十万大军也被年羹尧困在西北。即便他手下有一批精锐死士,加上九爷和十爷的支持,八爷为何没有效仿李世民,做一次孤注一掷的决策?毕竟李世民当初也并未掌控京城的兵力,他仅依靠亲兵和部下,曾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心存疑惑。直到最近在阅读福格的《听雨丛谈》时,我才恍然大悟,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康熙老谋深算,已经在制度层面杜绝了这种政变的可能性。
福格的《听雨丛谈》一书揭示,康熙二十五年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大臣家丁人数的限制”。每位大臣家中的家丁人数都有明确上限,若超出规定,便涉嫌欺君之罪,甚至可能因谋逆而被严惩。
既然康熙对臣子的家丁人数如此关注,那么对王公贵族的家丁人数,他自然也不会放松监控。康熙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防范可能带来威胁的对象,尤其是那些他的儿子们。
事实上,早在皇太极时期,关于宗族内部人员的管理就已有严格规定。康熙二十六年还进一步规定:“年满十六的新丁可增入,年满七十的旧丁必须开除。”这些规则确保了每个宗族中的家丁人数是固定的,任何增减都会受到严格审查。
更重要的是,清廷实施了“比丁”制度,定期对所有宗族人员进行人口普查登记。任何想在家中藏匿武装力量,或隐瞒兵员的人,都面临着两重监督:一方面是外界的监控,另一方面,理藩院作为专责机构也在进行严格的管理。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康熙为何让隆科多兼任理藩院尚书的深意。隆科多不仅要掌控步军统领的权力,还能够清楚了解每位王公贵族的家丁情况,确保不发生任何风波。
因此,失去了隆科多的支持,八爷在政治斗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尽管他有着高大的声望,但缺乏李世民那种果敢的胆略和战斗经验,最终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接受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