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2位副兵团级的指挥官中,有22位获得了中将军衔,而19位则荣获了上将军衔。客观而言,有些副兵团级中将的战绩并不逊色于这19位上将,例如王近山、王必成、陶勇等。那么,为什么他们未能获得上将呢?
提到王近山,很多人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是个能打硬仗、恶仗的英雄人物,从抗战时期在刘邓领导下的战斗,到解放战争的胜利,足足有十几年的战斗经历。王近山出身红四方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过师长。由于他的英勇和不畏牺牲,他被誉为“王疯子”。
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先后在386旅和385旅服役,曾为陈赓、陈锡联担任副职。由于抗日战争主要以游击战为主,战斗规模相对较小,许多战斗都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战绩则更加耀眼。1945年11月6日,第六纵队正式成立,他担任副司令员,王宏坤为司令员。由于全面内战尚未全面爆发,最初的战斗规模并不算很大,直到1946年6月他被任命为第六纵队的司令员,杜义德为政委。与其他老兵如1纵、2纵、3纵、4纵相比,第六纵队作战经验较少,但在王近山的领导下,这支部队快速吸取经验,逐渐成长。
在定陶战役中,其他纵队的司令员尚在犹豫是否出兵攻击敌整编3师时,王近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请战,甚至亲自带领部队打到只剩下一个连。他的勇气与决断力,深得刘邓首长的赞赏。在随后的战斗中,第六纵队发挥出色,成功引诱敌军深入并在指定位置予以歼灭,战斗激烈而残酷。无论是阻击敌军,还是进行攻坚战,第六纵的每个团都表现出色。这一战也让第六纵队逐渐与其他老大哥部队肩并肩,形成了强悍的作战风格。即便没有王近山在场,部队的作战风格依然保持强悍,部队中处处有着他留下的痕迹。
这种影响力正是强悍指挥员带给部队的巨大动力,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优秀的指挥员能极大地提升部队的战斗力。经过一年的养伤后,王近山重新回到战场,参与了襄樊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从战绩来看,王近山在第二野战军中的排名仅次于陈赓与陈锡联,稳居第三。
1949年,他担任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政委。这一任命,表明刘邓首长对他非常信任,因为他既能够独立处理军事政务,又能果断执行任务,极为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1955年,在军衔评定时,按理来说,凭借王近山的战绩、资历和职务,他本应被授予上将。但最终,他被授予中将。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所谓的“山头问题”。我们知道,评级和授衔是两回事,评级主要根据职务和战绩,而授衔则需要考虑各方因素,尤其是要顾及到不同的山头。如果单纯根据战绩和资历评定,或许会造成某些山头的将领过多,而另一些山头则难以得到代表。
以红四方面军为例,已有10位将领被授予上将,若再增加上将的数量,可能会出现过于集中于一个山头的情况。综合考虑后,王近山最终被评为中将,这虽然有些委屈,但也算是充分考虑了各方的平衡。事实上,这种“委屈”并非王近山一人所遭遇。像萧克这样的将领,凭借着卓越的资历,本应获得大将军衔,却仅被授予上将。而一些其他本应获得中将的将领,由于种种原因,也只能获得少将军衔。军衔评定虽然力求公正,但由于涉及各方面的权衡,终究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