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名将众多,但于禁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异类。
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大家对他的评价往往并不高,尤其是跟张辽、徐晃这些大热人物相比,显得相对冷清。即便在《三国志》游戏里,于禁的能力数值也无法与他“五子良将”的称号相匹配,反倒是显得平平无奇。许多人提起他时,语气总带有一些贬低,甚至夹杂着不屑。那么,于禁到底是为何如此被低估呢?
原因恐怕就在于他“晚节不保”。在即将老死安详,准备为自己辉煌一生作出总结时,突然落得个败阵投降的结局。这一行为直接将他的名声推向了低谷。在那之前,于禁是曹魏的左将军,镇守边疆的重臣,也是曹操最亲近的爱将之一。可是之后,他却成了胆小怕死、掉链子的代名词,这个标签随着他的投降,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然而,历史上有许多降将,像张辽、徐晃、张郃这些人,似乎都没有受到太多质疑。张辽本来就效忠吕布,吕布死后他转投曹操也不值得非议;徐晃曾为杨奉部下,在杨奉突然反水时,他毫不犹豫地投降曹操;甚至关羽,虽然一直以忠诚闻名,事实上他在失势之际也投降过曹操。不过在很多人眼中,这些“降将”并没有受到过多批评,反倒是于禁,似乎成了“降将”中的代表性人物。
那么,问题在哪呢?让我们再看看其他降将的情况。
张辽当初效忠吕布,吕布死后他顺势投降曹操,改变阵营毫不犹豫。徐晃则是在杨奉主公背弃曹操后,趁机投降,站队换主完全是因为局势所迫,根本没有不忠可言。至于关羽,他的投降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暂时投靠曹操并换取必要的安全保障,等时机合适,便潇洒地离开,再度归属刘备。这种忠诚两边尽的方式,反而为他赢得了许多粉丝。
至于严颜,张飞在劝降时,他直言:“西川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这番气吞山河的话语即便在面对死亡时也毫不退缩,最后虽被张飞劝降,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荣誉和气节。这种视死如归的勇气,赢得了极大的尊重。
张郃的投降则是因主公袁绍的决策失误。袁绍背离张郃的建议,导致了乌巢的丧失,战局迅速恶化。当袁绍不仅不接受劝谏,还怀疑张郃背后另有鬼心时,张郃决定投降曹操。这一切,无疑是袁绍自己导致了张郃的背叛。
黄权和潘濬两位投降的原因,也多少带有被迫成分。黄权因刘备的战略失误,迫不得已选择投降;潘濬则是在刘备死后,东吴主动示好并给予保护,使其最终决定归降东吴。
那么,这些降将有何共同之处呢?首先,他们的投降往往是局势所迫,而非个人选择。张郃、姜维等人,都是因为主公的决策错误,导致无法再效忠;黄权、严颜则是面临死亡威胁,在生死关头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只有在那些情势下,投降似乎才不显得那么低贱。其次,投降后依然能够维护自己的气节和尊严,也是避免被历史质疑的重要因素。
而于禁的投降与其他降将不同,更多地是因为他负主要责任。他作为援军主将,不仅未能及时救援,反而让局势更加糟糕。面对关羽的攻势,他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投降。正因如此,于禁的形象显得格外尴尬,完全没了刚毅的军人风范。
他的一生本来是那样的威风凛凛,曹操也曾给了他极高的职位和待遇,甚至赋予了他极大的信任。但当真正面临生死时,于禁的投降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曹操甚至感慨道:“我知禁三十年,怎么临危处难时,反不如庞德?”这句话为于禁定下了“贪生怕死”的标签。
对比庞德的英勇,就显得于禁更加可耻。庞德视死如归,为曹操赴死,而于禁的投降不仅让曹操痛心,也让所有曾经尊敬他的将士感到耻辱。
最终,于禁的投降成为了他历史形象的永远阴影。他曾是曹魏的栋梁,却因在关键时刻的软弱,让自己的名字永远与“背叛”划上了等号。
作者: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