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我国古代历史,其核心思想便是以孝道治理国家,其中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明朝灭亡后,外族进入中原,他们的文化与我们截然不同,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心理上征服汉民族,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依据一位汉奸的建议,实施了剃发令。这一政策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许多人因此饱受摧残。最初,当清军刚入关时,清廷对汉人的反抗十分担忧,因此并未强行要求汉人剃发。然而,情况在一个名叫孙之獬的传奇汉奸出现后发生了变化。孙之獬擅长迎合上级,他在早年投靠了阉党,因故被罢免,后隐居家中。当清军开始进攻山东时,他竟在战事尚未波及他所在的城市前,急忙带着家人穿上马褂、留起辫子,积极投奔清廷。
随后,因为他对满清的忠心,孙之獬被任命为官。但他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始终遭到双方的轻视:作为汉人的降臣,满人看不起他;而留着辫子的他,又被汉人贬低。为了寻求自我安慰,他向多尔衮提出,只有剃发才能够在精神上有效驯服汉人,这一提议得到了多尔衮的认同与支持。
结果,许多汉人因拒绝剃发,遭遇了血腥的暴力镇压。在国家的强力威逼之下,为了能生存下来,许多男性不得不背弃自己的祖制,选择剃发以求自保。反观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清宫故事,通常以为当时流行的是“阴阳头”,然而实际情况远不如此。实际上,剃发令的初期,发型极为丑陋,那时候仅保留一小束发丝,称作“金钱鼠尾”,许多文人对此痛批,认为其形象极其滑稽,甚至像老鼠的尾巴,令人作呕。
随着乾隆皇帝的统治,发型渐渐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清廷在统治上的不稳和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汉人的发型得以渐渐延长,统治者也默许了这种变化。直到晚清时期,才逐渐有了我们如今在清宫剧中所见的“阴阳头”。这一剃发令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结束了漫长的屈辱历史。
剃发的辫子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侮辱,更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实质上,清朝时期,尽管世界在不断变化,但中国依旧处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之中,民生工程匮乏。只有少数贵族能享受到优质的生活;大多数平民如要获取干净的水源,简直是难如登天,因此洗头的机会极为稀缺。
在《红楼梦》中有描述芳官每月拿到一些钱后,才能去干妈那里清洗头发,这也不过是区区富贵人家有固定收入的情境。而那些贫苦家庭,洗头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我们现代人几天没洗头都会感到难受,但在当时,甚至可能有些人一年才洗一次。为此,辫子简直成了跳蚤和污垢的温床,一旦解开,滋味可想而知。
或许有人会说,清朝之前也都是留长发,但那时的发型较为散乱,且常常梳理,自然不会过于异味,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较小。彼时的中国人多如是,因此并不觉得有什么,但外国人却对此感到惧怕。在晚清时期,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其中有几位英国人详细记录了他们见到中国人解开辫子时的情形。某位传教士在他的旅行见闻中指出,单是站在附近就感到无法忍受,气味实在过于强烈。还有一位女士在街头吃饭时目睹到虫子与泥土不断掉落,吓得她当场呕吐,之后好几天都没法下咽。
虽然外国人的描述或许存在一些对中国人的丑化,但从常识来看,一年不洗的辫子被解开,绝不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