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的建立过程中,晋武帝司马炎深刻意识到士族的力量,为了确保国家的稳固与江山的长治久安,司马炎专门注意到家族中的宗室成员,特别是自己的亲戚和后代们,因此他对他们给予了特别的照顾。作为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亲弟弟、司马炎的叔父,司马亮虽然地位尊崇,权力很大,但最终却成为了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一、司马亮的官职与晋王爵
司马家一向注重维护自己的名声,年轻时的司马亮也不例外,他因“清警有才用”的评价而声名远扬。得益于父亲司马懿在曹魏的巨大影响力,司马亮顺利在朝中立足,担任了散骑侍郎和东中郎将,封为万岁亭侯,后进爵为广阳乡侯。甘露二年(257年),因不满司马氏的权力膨胀,诸葛诞在淮南发起叛乱,魏帝曹髦亲自出征,司马昭和司马亮随即率军前往平定。虽然叛乱最终被平息,但司马亮并未因此获得任何战功,反倒因出兵失利被免去职务。然而,由于司马亮背后有强大的支持者——司马昭,他依然得以东山再起,司马昭不仅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进一步晋升,命他担任校左将军、散骑常侍、假节等职务,并且让他负责豫州军事事务。
咸熙二年(265年),继承了司马昭权位的司马炎打算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地位,迫使魏帝曹奂禅让,自己顺利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晋”。司马炎在位后没有宗室障碍,他便大力分封自己的宗亲,共封了27个同姓王,司马亮也在其中。为了稳固统治,司马炎赋予宗室王爵极大的权力,诸王不仅有封地,还可以任命地方官员、征收税收,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司马亮手握一万食邑,并被任命为都督,管理关中及雍凉等地的军事事务。
二、秦凉之变,司马亮的处境
泰始六年(270年),秦州刺史胡烈与鲜卑发生激烈冲突,开启了困扰西晋西北边境长达九年的“秦凉之变”。胡烈向司马亮求援,但司马亮派出的援军因畏惧鲜卑而迟迟未到,导致鲜卑势力迅速壮大。在这九年的战乱中,西晋不仅失去了数名重要的封疆大吏,还损失了大量兵员,最关键的是,这场战乱严重拖慢了司马炎平定东吴、统一天下的进程。司马亮意识到自己难辞其咎,于是上奏自担责任,并请求宽免刘旂等人的死罪,然而司马炎依然决定惩处刘旂和敬琰,且免去司马亮的职务。尽管如此,司马炎终究没有彻底放弃他,而是重新任命他为抚军将军,并让他接纳吴将步阐的投降,司马亮因此再次加升侍中职务。
司马亮虽没有显赫的军事才能,但他擅长为部下争取利益,甚至将自己四千一百户食邑作为母亲伏氏的汤沐邑,表示自己的孝顺。伏氏得病时,他与兄弟们为母亲祭祀祓除,司马炎看到后对司马亮的孝心赞赏有加,认为“伏妃可谓富贵矣”。如此的家庭和谐和司马亮的谨慎行事,令司马炎对他十分宠爱,最终任命他为卫将军、侍中,并让他成为宗室监察官,专门负责管理宗亲族人的行为。
三、重返朝廷,司马亮的命运转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亮的职务愈加重要,最终改封为汝南王,并被赋予了豫州的军事指挥权。司马炎尽管时常将他召回朝中,但出于对司马亮军事实力不足的顾虑,他还是最终决定将其留在朝廷。回到中央后,司马亮接连升任侍中、抚军大将军、太尉等职务,并兼任太子太傅,这一系列升职举措彰显了司马炎对他的一片厚爱。然而,司马炎也深知,自己的儿子司马衷并非英明君主,担心将来国家政权可能动摇,因此他更加依赖宗室成员来维持帝国的稳定。
不过,司马炎即位后的享乐主义使得朝政逐渐被岳父杨骏所控制,而司马亮的地位也受到杨骏的排挤。为了避免彻底失势,司马亮被再次外放。此后,杨骏趁着司马炎病重之时,巧妙地排除了异己并独揽朝政大权。得知此事的司马炎愤怒异常,于是下诏命令司马亮回京处理朝政。可惜杨骏篡权后锁定了这道诏书,自己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
当杨骏掌控朝政后,他逐渐露出野心,排除异己,司马亮和他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化,直到杨骏被司马玮所杀。司马亮原本可以借此机会恢复政权,但他与司马玮之间的争权之心让他最终选择逃亡。经过一番波折,司马亮与帝师卫瓘共同辅政,惧怕司马玮的威胁,因此提出让诸王归封,卫瓘也表示支持。然而,司马玮因而更加记恨两人,与皇后贾南风联手,最终矫命杀害了司马亮和卫瓘。
纵观司马亮的一生,虽无任何显赫的战功,他能一生高位,究其根本,得益于其有个强大的父亲、哥哥和侄子。当司马炎去世后,司马亮作为为数不多的有威望的长者,本可有机会除掉杨骏,但最终因与司马玮争权而死于后者之手。司马亮最终死于自己的无能,而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失败也揭示了争权过程中没有无辜者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