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每当看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心中总是充满热血激荡,仿佛能感受到刘备那种非凡的气魄,让我不禁想,刘备岂是池中之物?一遇诸葛,便能化龙。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些许新的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已经年过四十,征战多年,身为公认的英雄人物,诸葛亮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毫无任何显赫的功绩。当时,刘备这样一个在乱世中历尽磨砺的雄主,居然三番五次地去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才俊,合理吗?
第二个疑问是:当时曹操已稳住中原,天下战场所剩无几。孙权和刘表,刘备显然并不考虑。这是因为孙权的哥哥在刘备的阵营中担任官职,刘表则是刘备的姨夫。如果刘备有意去投奔这两位,他早就动手了。有人推测,诸葛亮当时可能并不打算出山,只想安于“躬耕南阳”,但问题来了,若真如此,为什么他还要自比管仲和乐毅呢?这说明,诸葛亮是渴望出山的,心中也早有志向,目标就是刘备。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怎么不主动去找机会,而是坐在家中等待别人三次来请他呢?如果刘备第一次没来见他,或者第二次再也没到,那岂不是错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吗?这个风险显然不符合常理,也不太可能是一个聪明人所做的选择。
如此看似不合逻辑的事情,为什么能够被流传千年?其中有两个重要证据可以证明。首先,《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意思是刘备去请诸葛亮,三次才见到。其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亲自写到:“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段话是诸葛亮亲口所说,且在当时是非常容易被证伪的,因此,诸葛亮不会轻易撒谎。这也证明了刘备确实曾三次亲自去请诸葛亮。
尽管如此,从逻辑上来看,诸葛亮在家中等待刘备三次来请,显得与他的远大志向和聪明才智不太相符。但是,考虑到刘备确实三次去请诸葛亮,我们又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学者易中天结合史料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推测。
当时刘备在兵败中原后,投奔刘表,驻扎在新野,等待时机。而充满雄心壮志的诸葛亮,感受到局势的紧张,北上新野,亲自去见刘备。当时刘备急需人才,决定接纳这个年轻人,然而他并未立刻看出诸葛亮身上那种非凡的潜力。二十多岁的诸葛亮常常向刘备建言,描述自己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但每次刘备听了之后都未能给予明确的回应,毕竟他那时年轻,经验不足,难以信任诸葛亮。有一次,会议散场,其他人纷纷离去,只有诸葛亮依旧留在刘备身边。刘备也没在意他,开始用一根牛尾编织东西。年轻时,刘备就学会了编结这种手艺,且对其情有独钟。
看到刘备没搭理自己,诸葛亮心生一计,走上前夺下刘备手中的牛尾,严肃地说道:“将军应当胸怀伟大志向,怎能在此做这些琐事?”随后,他提出建议,希望刘备能够收拢北方的流民,分配土地给他们。这一建议,既有战略眼光,也能为刘备积累兵员和粮草。然而刘备仍然未采纳,仅做了一些敷衍的回应。诸葛亮感到失望,认为自己的远见被忽视,于是决定回到自己的草庐,继续过着务农的生活。
时光流逝,北方的流民不断涌入,刘备突然意识到,原来当初那个年轻人所说的建议并非空洞之谈。通过收留流民、分配土地,能够稳住人心,为自己的军队积蓄力量。粮草有了保障,兵员也渐渐充足。此时,刘备意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赶紧派人去请他,但他已经离开很久了。刘备非常懊悔,最终亲自去寻找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已经对刘备失去了信心,躲了起来。刘备三次前往,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原谅了刘备,并重新向他提供了自己的战略计划。这一次,刘备不再觉得诸葛亮在夸夸其谈,而是认真聆听,茅塞顿开,最终决定重用他。
史料中的记载清楚地指出,刘备的战略眼光逐渐觉醒,认识到诸葛亮的非凡才华,而诸葛亮也在这三次往来中看到了刘备的真诚与决心,最终决定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