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天,尽管日本的失败几乎已成定局,但他们依然奋力抵抗。在此背景下,为了尽量减少盟军的伤亡、迅速结束二战,美军决定在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这一行动导致日本天皇裕仁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原子弹的威力,广岛和长崎几乎被完全摧毁,两地的当日死亡人数分别超过了八万。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核辐射影响的日本民众不断增多,数以万计的人因癌症等疾病相继去世。对于日本人而言,这场灾难无疑是极为沉痛的,而这一决策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质疑。然而,面对这些质疑,美军指挥官保罗·蒂贝茨依然坚定地表示,他对此事无怨无悔!他说:“我明白我投下的原子弹杀死了许多人,但它也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所以我和我的同事们痛恨战争,但我们从未为1945年所做的事感到后悔。”
实际上,保罗·蒂贝茨并不是唯一持此观点的人。他的同僚们也深信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战后,参与投下原子弹的查尔斯·W·斯威尼曾多次为此辩护。1995年,当他参加美国国会时,他公开宣称:“原子弹下没有冤魂。”他说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投放原子弹的决定,是建立在无数盟军士兵牺牲的基础上的。若你了解当时日本普通民众的所作所为,便能理解斯威尼为何这么说。
在战争期间,日本男性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被征召入伍,而国内的生产工作则完全交给了女性。她们为此感到自豪,无数军刀、防毒面具和子弹从她们的手中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中国、东南亚以及太平洋的战场。当南京沦陷的消息传回国内时,记者甚至将“百人斩”视为值得骄傲的战绩来报道,街头上还会有女性和乐队一起庆祝胜利。
更讽刺的是,连僧人们也纷纷参与到这场战争中,他们将所有金属制品捐献出来以支持战争。二战时期,日本第四师团大阪步兵第37联队的一名士兵井上清一便有一个极为触动人心的故事。在战争爆发时,井上清一刚刚与妻子千代子成婚,面对即将踏上战场的命运,他内心充满了不舍与痛苦。就在他准备出征的前一夜,年仅21岁的千代子做出了一个极为悲壮的决定——她用小刀割开了自己的喉管,以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试图以自己的死来避免拖累丈夫。第二天早上,井上清一只看见妻子的遗体和一封题为《军人妻子之鉴》的遗书。遗书中写道,为了不让丈夫因自己而困扰,她选择了自尽。这一事件迅速传遍了全国,千代子成了日本女性美德的象征,许多电影公司甚至以此为题材拍摄电影,并快速推向全国上映,还将影片送到前线,激励士兵们的士气。随着这股浪潮的蔓延,大日本国防妇人会也应运而生,这个组织专门为战争做出贡献,所有成员均为女性。
井上清一在妻子死后,似乎将她的遗愿铭记在心,他成为了一个以冷酷和残暴著称的指挥官,亲手指挥屠杀了大量中国民众。令人心痛的是,女性并非唯一的战争工具,儿童同样被卷入其中。他们不仅失去了童真,每天都在训练武术、枪法,只为能够为天皇效力,早日踏上战场。看到这些画面,真令人不禁感慨,这是一个已经失去理智、陷入疯狂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里,人们的心中似乎只有征服与侵略,他们认为只有战胜敌人才能实现价值,人性早已泯灭。他们对攻占每一座城市的胜利欢呼雀跃,盲目崇拜天皇。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其他国家的冤魂根本没有任何同情心。要知道,如果不是他们最初挑起了战争,又怎会有后来的原子弹轰炸?在辩论原子弹的受害者时,日本是否应该为其他国家的冤魂忏悔,而不是一味掩盖责任?当然,今天的人们并不具备为过去的受难者赎罪的资格,我们也无法真正理解那些先人所经历的痛苦。
无论如何,所有的因果都是相互交织的,种下的恶因必定不会结出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