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以“西狩”的名义带着光绪帝匆忙逃出北京。然而,不少人认为这次逃亡实质上是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她迫使他一起离开。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光绪帝并不愿意离开,而慈禧太后却强行将他带走。
当时的清朝,光绪帝属于改革派,致力于推动变革;而慈禧太后则是守旧派的代表,两者之间因为利益冲突而对立。不过,在清朝的实际权力结构中,光绪帝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真正的掌权者是慈禧太后。光绪帝并没有任何实权,想要与慈禧抗衡几乎是不可能的。
西方列强对于慈禧太后的掌权并不欢迎,因为相比光绪帝,慈禧太后更为稳重且手段更为高明,便于控制。慈禧太后对此也心知肚明,并深谙其利害关系。
甲午战争后,清朝惨败于日本,列强对清朝的态度愈加冷漠,尤其是在经过多年的改革依旧没有实质性改变后,列强们对清朝的最终控制变得更加无所顾忌。列强们开始加大侵略力度,争相分割中国的领土。甲午战争带来的巨额赔款,进一步加深了列强的侵略步伐,使得百姓深受折磨,疾苦不堪。正因如此,义和团起义爆发了,他们口号中喊着“扶清灭洋”,愤怒的民众纷纷参加义和团抵抗外来压迫。
义和团认为洋人是最大的敌人,因此,清政府对他们并没有进行严厉打击,反而暗中给予支持。毕竟,慈禧太后等人骨子里也对外国列强充满了敌意。然而,义和团的激烈行动严重威胁到西方列强的利益,各国纷纷要求清朝取缔义和团。清廷对此置若罔闻,致使与列强的关系更加紧张。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慈禧太后已对光绪帝彻底失望,心生废掉他、选立新皇帝的打算,理想中的新皇帝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而溥儁的生母正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这使得溥儁被视作她的亲信。但这一计划遭到了列强的坚决反对,尤其是在如此敏感的换帝问题上,列强及清朝内部均表示强烈不同意。
这一局面让慈禧太后对列强更加愤怒。而就在这时,义和团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洋人行动,列强随之借此机会,名正言顺地向清朝发动了进攻。此事件便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八国联军侵华。
起初,慈禧太后并未将列强的进攻放在心上,还对外宣战。然而,当她的命令传达到地方督抚时,许多地方官员并不遵从,反而联合起来进行“东南互保”,完全不将慈禧太后放在眼里。驻京的清朝军队很快被八国联军击败,局势急转直下,慈禧太后决定连夜出逃。
与慈禧太后急于逃命不同,光绪帝并不想离开北京。他认为列强的到来或许是他翻身的机会,他一直期待列强能帮他从慈禧太后的掌控中解脱出来。自从即位以来,光绪帝就一直是慈禧太后的傀儡,几乎没有实权。而这次西方列强的进攻虽然带来了灾难,但在光绪帝看来,却是他摆脱慈禧太后的最佳时机。他认为,如果列强攻入北京,他有机会重新获得权力,甚至成为真正的皇帝,因此他决心留下。
慈禧太后深知光绪帝的心思,决不能让他有机会摆脱她的控制,因此她下令处决了珍妃,接着强行将光绪帝带离了皇宫,开始逃亡。对于慈禧来说,挟持光绪帝是保全自己的关键,只要掌握了光绪帝,她就能在复杂的局势中随时翻盘。
光绪帝尽管有自己的打算,但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根本无力反抗。无论他如何想要挣脱,他也无法改变局面,因为朝廷的实权人物大多忠于慈禧太后,且他本人性格软弱,即使被强行带走,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因此,光绪帝确实有机会在庚子年事变中重新掌握大权,但他的努力注定会失败,因为慈禧太后深知这一点,并决心不会让光绪帝的计划得逞。你对这段历史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