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坟是位于北京的一座著名清代王爷墓地,墓中的主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自民国时期开始,八王坟多次遭遇盗掘,现如今,最初的八王坟已经不再可见,虽然其地名得以保留。
谈及八王坟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墓主阿济格。
阿济格,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他与其他几位兄弟,如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和十五子豫亲王多铎,都是由大妃阿巴亥所生。作为清朝初期的杰出将领,阿济格以能征善战和勇猛无比而闻名,他一生战功赫赫。阿济格曾随父兄征战察哈尔、喀尔喀和朝鲜,并在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广渠门之战等多次关键战役中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为后金和清朝的开疆拓土作出了巨大贡献。
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随摄政王多尔衮与明朝叛将吴三桂联合,在山海关一战中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即带领清军顺利进入北京。清朝定都北京后,阿济格还被任命追击李自成,他连克四城,迫使三十八座城池归降,最终李自成败退至湖北。顺治五年(1648年),阿济格被任命为平西大将军,指挥军队平定大同总兵姜镶之乱,屠城破池,重创敌军。
然而,阿济格的雄心过大,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意外去世,阿济格妄图通过谋取大权取而代之,结果阴谋失败,遭到囚禁。他的儿子劳亲被撤除王爵,降为贝子。尽管如此,阿济格在囚禁期间仍然不改其狂妄之气,他在监禁中私藏兵器,企图破监逃脱,甚至暗中挖掘地道并策划纵火逃跑。其暴行令顺治帝和其他王爷都感到震惊。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顺治帝下令,命阿济格与其子劳亲自尽,并削除其宗籍。阿济格死后被安葬于通惠河畔的一个荒凉之地,这个地方后来便被称为“八王坟”。
阿济格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他的墓为何被称为“八王坟”呢?这实际上是因为在清朝建立初期,阿济格作为较早被封为亲王的皇子,在开国诸王中排名第八,因此墓地被称为“八王坟”。
然而,八王坟的历史并不平静。阿济格死后,他的墓葬一度较为简陋,但康熙帝继位后,考虑到阿济格在清朝入关与立国中的重要贡献,决定对他的墓地进行修缮。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朝廷下令重修八王坟,使其规模扩大至67,000平方米,建设了宫门、享殿、宝顶、围墙、驮龙碑等一系列建筑,展现出阿济格在清朝皇室中的特殊地位。
然而,由于八王坟地处偏远,且缺乏官府的保护,从道光年间开始,这个墓地便多次遭到盗掘。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朝的灭亡,八王坟也未能幸免。原本庄严的建筑被拆除,卖作砖瓦木料,墓地的地上建筑几乎遭到全毁。日伪时期,八王坟遭受了严重的盗掘,尤其是“东衙门”,其中有大量的殉葬品,几乎被洗劫一空。解放初期,八王坟变得荒芜,草木丛生,已经没有人去打理这个曾经辉煌的地方。
进入现代,八王坟的遗址已经几乎消失。1950年,原北京财经印刷厂搬迁至通惠河附近,征用了“东衙门”区域。五年后,该地转让给了葡萄酒厂,而原“西衙门”和正坟等位置则被划为经济用地,逐渐变为各类工厂和居民区。随着北京城市的扩展,八王坟一带很快成为了新兴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尤其是在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伸后,这片曾经人迹罕至的地方迅速融入了北京的交通主干道,成为了北京的一个重要地名。
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被更名为“建光东里”,直到1977年才恢复原名。如今的八王坟已经成为了北京中轴线的一部分,周边高楼林立,地铁1号线和多条公交线路经过这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二十一世纪后,以八王坟为核心的区域先后建设了SOHO现代城、蓝堡国际中心等现代化商业大楼,使得这里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地段。而原本埋葬英亲王阿济格的“八王坟”早已不复存在,几乎被人们遗忘,唯一保留的,只有这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提醒人们曾经在这里埋葬过一位清朝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