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在与曹仁的交锋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并成功将樊城与襄阳困住。特别是曹仁所驻守的樊城,成为了关羽的主要目标。城内的魏军几乎与外界隔绝,形势愈发严峻,令曹仁压力山大。为了寻求援助,曹仁向曹操发出了求援请求。于是,曹操派遣了精锐将领于禁,带领七军前来支援。于禁率领的部队兵力强大,令关羽陷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是因为汉水的突发暴涨,关羽可能会陷入内外夹攻的困境,局势将变得极为不利。
那时,荆州地区经历了连日的暴雨,汉水水位急剧上升。关羽凭借自己多年来在荆州的经验,对水战有着极高的造诣,他深知如何利用这种突如其来的局势。关羽早早准备了战船,并将营地选择在了地势较高的位置,避免了洪水的困扰。与之相对的是,缺乏水战经验的于禁和庞德,他们把营地设在了低洼的地区,未做任何水战防备,结果致使军队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洪水,整个军营被淹没。
抓住水位上涨的良机,关羽毫不犹豫地调动了战船发动进攻,迅速击溃了魏军。于禁所带领的七军被完全打败,庞德被俘后宁死不降,关羽最终为他送上了一个英勇的结局。关羽的这次胜利,令他的声威如雷贯耳,震动了整个华夏,他的军事生涯也因此登上了巅峰。
与此同时,曹仁在樊城得知于禁七军全军覆没后,意识到援军已无法到达,城池的守卫已失去希望,开始考虑放弃樊城并寻求突围。就在此时,满宠及时上前劝阻了曹仁。他提醒曹仁,尽管山洪造成的洪水气势汹汹,但这种洪水很快会消退。如果此时放弃樊城,关羽的大军将毫无阻碍地直扑许都,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整个洪河以南的地区。满宠宣誓与士兵同进退,甚至为了捍卫这座城市,他甘愿让心爱的白马被洪水吞噬。最终,曹仁决定坚守樊城,誓死捍卫这道重要防线,拒绝放弃。
在北方,曹操得知前线战况后,心中一惊。得知于禁的七军已被全歼,他感到极为震惊和恐慌,担心关羽的军队会进军中原,甚至可能会掳走汉献帝刘协。面对这一危机,曹操甚至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开关羽的威胁。
关于于禁所率领的七军的具体兵力,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三国演义》仅提到董衡和董超两位将领,却没有详细说明七军的具体人数。《三国志》同样简略记载了“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但并未深入讨论其兵力。然而,结合《周礼》中的相关记载,历史学者做出了一些推测。《周礼·夏官·序官》指出,一支标准的军队人数为2500人。假设于禁的七军每支军队有12000人,那么七军的总人数大致为84000人。考虑到三国时期战乱频繁,许多地方人口稀少,战斗力减弱,能够拥有如此规模的部队并不常见,因此这种推算可能偏大。
另一种推算方法则依据《说文解字》中的描述,一支军队大约为4000人。根据这个推算,七军的总人数大约为2万8千人,再加上于禁的直属部队,总兵力大约为3万人。这一推算更为可信。曹操的北方领土辽阔,人口众多,但军队大多驻守在各地城池与边境,机动部队的规模通常不会超过5万人。
从这些推算可以得出结论,三国时期的战乱使得许多地方的兵力减少,军队的规模远没有后人所描绘的庞大。即便像曹操这样的统治者,掌握着广大的土地,机动部队的规模仍然有限。关羽的北伐军约为3万人,这样的规模已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