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选择了孙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结果却让他变成了众多权力斗争中的“猎物”。如果将朱元璋比作一只强悍的猛虎,那么他那些众多的儿子们就像是群狼,而朱允炆,则像一只温顺的绵羊。更糟的是,这只绵羊已经被一群狼盯上了。话说,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本能地爱屋及乌,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想要将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个决定却引起了亲王们的强烈不满,他们原本认为皇帝的继承人应该从父亲辈的儿子中选出,但由于朱元璋的威压,他们只敢心中不满,却无力反驳。
朱允炆虽然是朱元璋的亲孙子,但由于资历尚浅、性格软弱,朱元璋始终担心他无法制服那些威胁巨大的叔叔们,特别是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甚至在思虑过多的日子里,朱元璋的心中始终不安。某个夜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黄龙与一条白龙在宫殿里斗得不可开交,最终,白龙仓皇逃走。这个梦让朱元璋生起了疑虑,他觉得这并非简单的梦境,而是某种重大预兆。带着这些复杂的心情,朱元璋第二天来到朝堂。站在朝堂上的,是自己的亲儿子朱棣和亲孙子朱允炆。按照常理,皇太孙朱允炆的位置应当比燕王朱棣高,但是他却站在燕王的右边,而朱棣则处在左侧,竟敢如此无视自己的侄子。这一幕让朱元璋心中对朱棣更加警觉。
为了防止亲王权力过于集中,朱元璋决心采取措施。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至各地,这样既能有效分散他们的力量,又能加强中央集权。为了避免亲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朱元璋设定了明确的规定:亲王的军队人数从三千到一万九千不等,而且只允许亲王调动自己封地的军队,其他军队不得调动。此外,亲王不能掌握地方的民政和税收,也不能通过扩张封地来增加自己的权力,这些土地依然属于皇帝所有。尽管朱元璋竭力加强对亲王的控制,但他也深知,世上没有什么事是可以完全避免泄露的。即使他设下了严密的规矩,亲王们依然会心怀叵测。
其中,最为强势的亲王是燕王朱棣。朱元璋对他已经产生了警觉,但因为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他无法像处理其他臣子一样直接采取激烈手段。临终前,朱元璋依然提醒大家,燕王的问题不可忽视。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虽然继位,但面对的是一群实力日益强大的亲王。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局面,几乎成了被围猎的目标。于是,他迅速与大臣们商议,计划如何削弱各个亲王的势力。朱允炆的第一个目标是周王,因为周王的行为不端,经常有人举报他的不法之事,而且周王还是燕王的同母弟,削弱周王实际上等于削弱了燕王的支持力量。
紧接着,朱允炆又削了齐王、代王、岷王和湘王,仅仅一年时间,五个亲王有的被废除,有的被致死,最后,朱允炆不得不和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正面交锋,这也成为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