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失败,但与其对抗的司马懿在多次交锋中并没有占据明显的优势,甚至差点在上方谷被诸葛亮的火攻所消灭。尽管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智谋较量中身处下风,但放眼三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他其实是那个时期最大的赢家之一。这是因为,司马懿非常擅长识人,且在正始(240—249)初期,他毫不犹豫地提拔了一名看似普通的小兵,此人未来却在灭蜀的伟业中表现卓越,而这个小兵就是邓艾。
邓艾小时候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之中,家境并不宽裕,幼年时期他与家人一起迁居至河南的上蔡地区,成为佃农以维持生计。经过20多年勤奋的耕作与努力,年轻的邓艾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勤奋,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的典农都尉,协助上级官员开展土地清查的各项工作,展现了他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潜质。
公元240年,邓艾来到了洛阳向上级汇报工作,正巧遇上了那时权势日盛的司马懿。在听完邓艾的汇报后,司马懿由衷地感到满意,并意识到这样的人才留在魏国耕作实在是极大的浪费。于是,他果断地推荐邓艾进入太尉府工作,从此,邓艾的才能在司马懿的提携下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
邓艾深知,要想征服蜀国,必须首先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因此,正始二年(公元241年)起,魏国在淮南和淮北大力开辟河道,并积极开展屯田政策。曹魏政权之所以在三国中一直保持强大,邓艾的“屯田”政策功不可没。经历了20多年的深耕细作,到了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当双方的军队陷入僵持,局势显得格外胶着时,邓艾亲自率领部队,出其不意地渡过阴平,最终在绵竹击溃了蜀军的最后防线,逼近成都,使得司马懿未能完成的灭蜀大业得以实现。
此时,蜀国的皇帝刘禅听闻魏国大军已经抵达成都的消息,不禁惊恐万分,陷入了无措的境地。为了苟且偷生,他立刻下令士兵打开城门,迎接魏国的军队,蜀国就这样宣告灭亡。想必三十多年前,诸葛亮为了蜀国费尽心血,倾尽一生力气才维系了蜀国的霸业,如今却被邓艾轻易灭掉。如果诸葛亮在天有灵,必会因刘禅的无能与懦弱而感到无比气愤,心中不平,甚至希望能再次踏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