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关羽是当之无愧的人气人物。生前,他凭借着卓越的武艺与威名震慑四方,连曹操都曾评价他说:“关某威震华夏几十年”。而他去世后,历代统治者对他的崇敬与封赏不断,逐渐将他神化,成为了几乎神一样的存在。
提到关羽,人们往往对他那无敌的勇武钦佩不已,同时也为他在最后阶段因为大意失荆州,最终被孙权和吕蒙所擒而深感惋惜。在讨论这段历史时,人们常常指责关羽过于骄傲自大,未能与孙权建立良好关系,违背了诸葛亮的提点,最终导致了两方爆发冲突。但事实上,孙权对刘备夺取荆州的举动一直非常不满,暗中做了不少手脚,趁着刘备北伐西川的时机,悄然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三国演义中则以刘备为了换取孙权助攻曹操,将这三郡作为交换条件送给孙权,来修补与孙权的关系。
刘备成功占领西川后,曹操也大约在同一时期击败了张鲁,占领了汉中。由于汉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直接威胁到了刘备刚刚站稳脚跟的四川。于是,刘备不得不动用大军攻打汉中。汉中之战中,刘备的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大将黄忠斩杀了夏侯渊,为蜀汉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础。然而,刘备夺取汉中的过程并没有演绎得那么轻松,相反,这场战斗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兵力,远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得那么简单。而曹操虽然暂时失去汉中,但他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实力,随时可能再度发动反攻,对刘备形成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局面下,刘备命令关羽出兵北伐,打击曹操麾下的曹仁,特别是樊城和襄阳,迫使曹操分兵应对,从而减轻对汉中的压力。最终,曹操派遣了于禁前来增援。通常情况下,关羽和于禁双方是旗鼓相当的,两军交战久了,可能会因势均力敌而各自撤退。然而,恰巧在此时,北方发生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大雨,北军的水战能力较弱,关羽乘势而攻,最终大败于禁,庞德也在战斗中被杀。关羽的北伐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震慑,眼看着襄阳、南阳等重地即将落入关羽之手,曹操甚至决定将都城迁至黄河以北,以避关羽锋芒。
有人或许会说,关羽此时应该见好就收,撤兵回荆州,这样就能避免后来的悲剧。但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当然容易说,但当时的局势对关羽极为有利。若真是撤兵,后人一定会认为关羽错失了攻占中原的千载良机,或许这将成为“若有撤兵,便失良机”的经典遗憾,甚至与岳飞的12道金牌失去良机相提并论。正是因为胜利的前景过于诱人,关羽被眼前的形势冲昏了头脑,认为襄阳只是唾手可得,夺取襄阳后,可以一举打通上庸、汉中、四川的战略联系,于是决定将荆州仅剩的兵力投入前线。然而,他没料到的是,孙权和曹操会在此时联手,对荆州发起突袭,最终吕蒙凭借突袭策略,一举夺下了空虚的荆州。
在这一过程中,关羽并非单纯的大意,而是被胜利的曙光所迷惑,过于相信局势的有利发展。他当时的想法是,襄阳的陷落已是眼前的事,而此时孙权虽有所动作,却仍是名义上的盟友,所以他未曾预见孙权会与曹操在此时联合。曹操最初担忧关羽与孙权联合北伐,但当得知孙权向曹操示好时,曹操安心了不少,最终派出徐晃前来迎击关羽。关羽未能攻下襄阳,荆州也因此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