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正式登基,缔造了辉煌的明朝历史。这个出身贫寒、曾经放牛的年轻人,如今终于坐上了象征着皇权的龙椅。这一历史时刻,背后离不开诸多文臣武将的默默奉献,其中徐达、李善长与刘伯温等人更是功不可没。
朱元璋依照传统,给予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以封赏,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由此可见刘伯温的卓越才能与贡献。他在战略和谋略方面的出色表现,使得他成为朱元璋的重要智囊,甚至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往往能够运筹帷幄,掌控全局。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刘伯温的功绩显著,朱元璋仅给了他一个三等的“诚意伯”爵位。而与之相比,徐达和李善长的封赏则是公爵的高位,显然远超他。此外,刘伯温本具宰相的才华,却反而未能得到宰相之职,这个重要位置却被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胡惟庸所占据。朱元璋为何对刘伯温如此处置,颇令人费解。
在明朝初期,李善长担任首任宰相。然而,这位宰相有一个显著缺点,那就是心胸狭隘。《明史》对他有记载:“外宽和,内多忮刻”,也就是说他表面上待人宽和,内心却充满了嫉妒与算计。某日,刘伯温受到指派调查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涉及贪污的案件,李善长不仅不愿意配合,还处处设难题,最终刘伯温只好向朱元璋求助。
这一事件使两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李善长因此对刘伯温百般刁难,致使刘伯温不得不躲避在家,以免受到骚扰。后来,朱元璋暗示李善长辞去宰相职务,企图扶持刘伯温接任,但却没有直接表明。他对刘伯温出了一道考题,要求他评价包括杨宪、汪广阳与胡惟庸在内的三位宰相候选人。刘伯温毫不犹豫地指出这三人都不适合担任宰相,朱元璋于是顺势说道:“看来只有先生您能担当我的宰相了。”
但刘伯温却出乎意料地推辞,他表示自己为人嫉恶如仇,容易得罪人,因此不适合如此重要的职务。这让朱元璋感到颇为尴尬。原本只是让你推荐人选,如今却把你推上了台前,你却拒绝,这在君臣关系中实属大忌,致使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印象大打折扣。
明朝建立之初,朝廷内部形成了两大派系。一方是由李善长所率领的“淮西勋贵”,他们大多是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的武将,另一方则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很多人是文官身份,甚至有些是元朝的旧臣。朱元璋意识到这两大派系需要相互制衡,但淮西集团凭借开国功臣的身份,逐渐开始变得肆无忌惮,朱元璋希望刘伯温能够出面加以整治。
然而,刘伯温的聪明才智让他看透了朱元璋的真实想法。如果他果断采取行动整治淮西集团,虽然可能会迫使对方收敛,但同时也会激怒这些显赫的武将,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那时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必定可能牺牲刘伯温,以此来稳住局面。一旦刘伯温失去权力,浙东集团将失去支撑,朱元璋将更易于掌控整个局面。
正是出于这样的深思虑虑,刘伯温选择了拒绝出任宰相。在朱元璋看来,作为君主,需要臣子聪明,但他的聪明又不能太过犀利,因为一旦臣子能够洞察朝廷秘辛,皇帝便失去了应有的权威。
刘伯温的命运最终以悲剧收场,他在告老还乡之后,胡惟庸派人送来药物,结果在服用后病重而亡。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不少人怀疑这是朱元璋授意的结果,犹如“兔死狗烹”一般,聪明的臣子最终也难以逃脱此命运。在官场之中,聪明有时候反而成了负担,能够看透但不说透,方能在风云变幻中生存下去。可惜,刘伯温最终选择了那条最为危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