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清朝的官员们普遍陷入贪腐现象,吏治的腐败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想想他们的年俸有多少吧?
古代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贪腐现象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成为当权者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明朝时期,朱元璋曾为遏止官员贪污而斩杀了众多贪官,但这并未能根治这一顽症。到了清朝,贪腐现象愈加严重,几乎无官不贪,令人感叹。
那为何历代官员的贪腐行为屡禁不止呢?小雨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吏治腐败的问题。“吏治”指的是官员的处事风范和政绩,此时的官员是否廉洁,则基本取决于当时统治者的施政方针。在清朝,官员贪腐现象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其一是康熙晚年,另一则是乾隆中年后的阶段。
康熙晚年的时候,由于长年征战,尤其是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以及对准噶尔的战斗,国库日渐空虚,民众深受战乱之苦,官员的生活也变得艰辛。康熙因此采取了仁政,对下属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宽松了管理,这无疑让他们失去了约束,贪腐之风随之滋生。等到康熙意识到这一现象时,形势已经难以挽回,他只得把整顿吏治的重任交给雍正。而在雍正时期,他经过13年的苦心经营,不仅使大清渡过了难关,还令吏治焕然一新,历史记载显示,雍正年间吏治清明,很少有贪腐现象。然而,自乾隆中年以后,由于他好大喜功,兴建大量工程,允许官员随意挥霍,贪腐现象再度抬头,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大清灭亡。
第二,侥幸心理的存在。官员们在实施贪污后,往往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天下官员如此之多,自己不会被查到,从而在贪婪中越发肆无忌惮,盘剥百姓的力度不断加大。
第三,被迫贪污的现象。在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员中,总有一些原本并不想贪污的人,然而在官场中的风气已经形成,如果他们不参与贪污,便会被视作“异类”,从而受到同侪的排挤,寸步难行,这种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贪污的道路。
第四,年俸的过低。根据史料记载,清朝的一品大员年薪为180两银子,为了保持他们的体面,轿夫、仆人和侍女样样都不可少,还有整个家族的日常开销,这180两银子远远不够,七品知县的年薪则更低,只有可怜的45两。如此低的薪资无疑助长了贪腐的气焰。
因此,雍正意识到这一情况后,在整治贪腐风气的同时,引入了养廉银制度,通过高薪来促进清廉。在雍正铁腕手段和养廉银制度的实施下,他的统治时期确实实现了吏治清明。然而,之后贪腐风气再次抬头,或许还是人性的贪欲在作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