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随着忽必烈在元朝建立后,逐渐面临了分裂的危机。忽必烈在漠南召开的忽里台大会上自立为蒙古大汗,并完全忽视了漠北蒙古贵族的声音和意见,这一举动引发了漠北蒙古贵族的强烈反对。为了报复忽必烈的独断专行,他们联合推选了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为新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倾向于汉文化,而阿里不哥则坚定支持传统的蒙古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大蒙古国内爆发了一场为期四年的内战。在这场战争中,忽必烈的支持者主要是来自漠南的蒙古贵族和汉地的地主土豪,而阿里不哥则得到了漠北传统贵族的支持,尤其是察合台家族和窝阔台家族的成员。窝阔台家族的孙子海都,在这场内战中趁机谋划着家族复兴,开始在暗中积聚力量。1260年,海都集结了窝阔台家族的支持者,准备建立窝阔台汗国,挑战忽必烈的权威。
成吉思汗的遗嘱内含的问题也为这一系列的纷争埋下了伏笔。成吉思汗的四个嫡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托雷,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术赤和察合台支持一派,窝阔台和托雷支持另一派,形成了明显的两大阵营。成吉思汗在遗嘱中将大汗的位子传给了第三子窝阔台,但却把大部分军权交给了第四子托雷,这注定了窝阔台和托雷之间会产生不少冲突。
最终,成吉思汗去世后,托雷凭借手中重兵,成功延迟了忽里台大会的召开,并实际控制了蒙古的政权。直到两年后,窝阔台和察合台联合召开了忽里台大会,最终按照遗嘱将窝阔台推上了大汗之位。此举激化了窝阔台和托雷的矛盾,窝阔台在返回的途中,装作生病,而托雷则在前来探望时被迫喝下了所谓的“符水”,试图救治窝阔台。令人惊讶的是,托雷很快死于非命,年仅40岁,而窝阔台的“病”却奇迹般地痊愈。
窝阔台继位后展开了对托雷家族的报复。首先,他将本应归托雷的部曲分给了自己的儿子,并强迫托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改嫁给自己的儿子贵由。唆鲁禾帖尼拒绝了这一提议,带着托雷的儿子们返回了托雷的封地,保住了家族的一部分产业。两家之间的恩怨由此更加深刻,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托雷家族最终成功篡夺了窝阔台家族的大汗之位。在窝阔台死后,他的妻子乃马真后试图垂帘听政,扶持儿子贵由继位。然而,贵由与术赤之孙拔都的关系极差,贵由即位后决定亲自带兵讨伐拔都。拔都已经在东欧建立了强大的钦察汗国,势力强大。贵由的征战之初,突然离奇去世,蒙古大汗之位再次出现空缺。拔都趁机与托雷的妻子唆鲁禾帖尼联手,支持托雷的长子蒙哥继位。经过几次波折的忽里台大会后,最终蒙哥于1251年成功成为蒙古大汗。
此后,窝阔台家族开始支持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大汗之位。海都在内乱中逐步集结窝阔台家族的力量,并在阿里不哥败北后,最终建立了窝阔台汗国。这个新建立的汗国主要涵盖了原乃蛮部和西辽的领土,跨越新疆、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与察合台汗国和钦察汗国接壤。
海都在建立窝阔台汗国的过程中,并未直接与忽必烈对抗,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过大。然而,海都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国力,还是不得不与察合台汗国发生了冲突。当察合台汗国的可汗去世后,海都趁机夺取了部分领土,并得到了钦察汗国的支持。随着元朝的崛起,忽必烈开始关注西北地区,发现了窝阔台汗国的存在。窝阔台汗国成为了元朝的隐患,虽然它的实力相对较小,但其反抗元朝的情绪尤为强烈。
公元1268年,窝阔台汗国主动向元朝发动进攻,但遭遇惨败。尽管如此,海都在与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取得了显著胜利,迫使察合台汗国与元朝断交。随着察合台汗国内部的动荡加剧,海都趁机扩张领土,并开始对元朝及其邻国展开一系列挑战。
海都最终在1289年联合都哇与元朝军队展开了大规模战斗,并在杭爱山击败了忽必烈的孙子甘麻剌。忽必烈愤怒异常,亲自出征讨伐海都,但海都成功逃脱。1294年忽必烈去世后,海都再次发动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到了海都的巅峰时期,他已占领了天山以南的广阔领土,多次侵入漠北蒙古,严重威胁元朝的政权。
然而,随着元成宗的登基,海都的攻势遭遇了强烈的反击。1304年,察合台汗国与伊尔汗国先后与元朝达成和解,窝阔台汗国也在压力下宣布与元朝和解。但元成宗并未忘记窝阔台汗国的叛乱,元朝在察合台汗国的支持下,逐步蚕食窝阔台汗国的领土。海都去世后,元朝进一步干预了窝阔台汗国的继承事务,加剧了该国的内部混乱,最终于1309年将其灭亡,宣告了其短暂而动荡的历史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