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的少年时代,他跟随姐夫邓当学习,较早便投入了军旅生涯,曾在孙策麾下担任将领。邓当去世后,吕蒙接管了他的职务和军队,逐渐显现出自己的军事才能。随着孙策被刺杀,孙权继位并掌握了江东的政权,吕蒙紧随其后,投身到孙权的事业中,参与了许多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吕蒙曾参与诸如征讨黄祖以及赤壁之战等重要战役,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随着周瑜和鲁肃等江东名将的相继去世,吕蒙接任了大都督的职位,并开始了诸多军事计划的实施。他首倡的“灭羽”之策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标志性战役。在担任大都督期间,吕蒙做足了准备,密谋伺机发起偷袭,计划跨江袭击荆州南郡,彻底消灭关羽,以此树立赫赫战功,铭刻在历史上。
公元219年,关羽率军北伐,发起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在汉水水位上涨的有利时机下,关羽成功水淹了曹操的七军,并且严密包围了襄阳和樊城。曹操对形势感到极度担忧,认为关羽即将突破樊城防线,于是急忙致信孙权,商讨联合行动,共同对抗关羽,解救襄樊。经过深思熟虑后,孙权决定撕毁与刘备的盟约,命令吕蒙发起奇袭荆州。接到命令的吕蒙内心激动,终于能够实现自己早就谋划已久的“灭羽”计划。为了掩人耳目,吕蒙巧妙地将军队打扮成商队,穿上白衣,成功骗过了关羽设置的哨卡,顺利潜入南郡。吕蒙首先通过计谋策反了驻守公安的守将士仁,再借助士仁的力量攻占了江陵,成功控制了南郡。
然而,吕蒙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夺取南郡,而是要亲自将关羽斩于马下。吕蒙巧妙地利用关羽家属的控制权,宽待他们,使关羽的军心出现松动。关羽部队收到家信后,得知家属平安,士气大为下降,许多士兵开始偷偷溜走。迫于情势,关羽不得不撤退至麦城,最终在逃往益州的途中,被东吴大将潘璋的部下马忠俘获,并被杀害。吕蒙通过精妙的军事策划,成功占领了荆州,并彻底消灭了关羽。尽管吕蒙通过巧妙的战术轻松攻占了南郡,这一战无疑是三国时期最为经典的军事行动之一,但吕蒙的名字却并未像他预期的那样名垂千史,反而背负了沉重的骂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根据历史记载,分析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孙权和吕蒙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了与刘备的盟约。自曹操南下占领荆州后,曹军并未停止进攻,继续向江东推进,意图一举消灭孙权。幸得鲁肃主动与刘备联系,促成了孙刘联盟,并在赤壁之战中联合抗曹,才使得江东避免了灭顶之灾。虽然孙刘两国此后偶有摩擦,但两国始终保持了相对克制与合作的关系。即便到了公元215年,双方在领土划分上也有所妥协。然而到了公元219年,孙权和吕蒙背弃了与刘备的盟约,突袭荆州。这一做法显得极为不道德,因此受到了广泛批评。如果孙权与吕蒙真心想要夺取南郡,最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先与刘备公开断绝盟约,再宣战,而非突然背信弃义。
其次,吕蒙虽然占领了荆州(南郡),但这完全是通过突袭和阴谋实现的,远不如关羽正面挑战曹军那样光明正大。与关羽正面作战,凭借强大的战力,他成功击退了曹军,利用水战技巧击败了增援的敌军。然而,吕蒙攻占荆州的手段却显得狡猾与阴险,他伪装成商人成功潜入南郡,接着通过一系列计谋夺取了荆州,还利用关羽家属来麻痹敌军,削弱了关羽的士气。吕蒙这种偷袭策略显然令人无法称道,这也让他获得的胜利蒙上了阴影。
第三,后世历史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使得吕蒙成为了千古骂名的代名词。在历史上,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其建立的蜀汉被视为汉朝的正统继承者,因此在后世评价中备受尊崇。而曹操和孙权被认为是背离汉朝的篡位者,尤其是孙权篡称吴王并最终自立为帝,这使得他在后人眼中评价不高。《三国志》虽承认魏国的正统地位,但许多后代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却着力美化刘备、关羽等人,贬低曹操和孙权,吕蒙也因此被描绘成在关羽死后遭遇冤魂索命的悲剧人物。
结语:
虽然吕蒙凭借出色的军事智谋和策略,成功地奇袭荆州,使得这一行动成为三国时期的经典战例之一,但由于其背信弃义和阴谋手段,再加上后世文学的误导,吕蒙未能在历史中留下光辉的名字,反而成了批判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