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位历史的老司机,确实在开历史倒车方面展现了过人的才能。他不仅恢复了分封制度,还引入了殉葬制度。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创了大明王朝的殉葬制度,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典范。
然而,从明朝的正史来看,对朱元璋殉葬的具体记载却并不详尽。实质上,这一制度的记载主要来自明朝末年毛奇龄所撰写的《彤史拾遗记》,其中提到:太祖为陪葬在孝陵的有四十六位妃嫔,而真正殉葬的仅有十几位宫人。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去世时安排了46名后宫女子随葬,其中确实有十多名宫女是按照殉葬的方式陪葬。但这里仍然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就是这46名女子究竟是否全都是殉葬者,记载中只提到了她们是陪葬,而真正的殉葬则明确指出了宫女的身份。
进一步的记录则侧面印证了朱元璋确实推行过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后,他特意宣布废除殉葬制度。这一举动表明,朱祁镇的前任皇帝们,包括朱元璋,也曾施行过这一制度。《明史》中的记载写道:“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细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这段话反映了朱祁镇虽然在治国理政方面不及朱元璋和朱棣,但他废除了皇后殉葬的制度,多少显示了他对人性和道义的重视。
一、殉葬制度,毫无疑问是一种反人类的做法。
早在先秦时代,殉葬制度就被一些著名的先贤们视为不人道的行为,众多思想家曾提议废止这一制度。典籍《礼记》中就有反对此行为的记录:陈子车去世,他的妻子与家中的长者商议使用活人进行殉葬。当陈子车的弟弟陈子亢得知此事后,立即强烈反对,认为这样做违反了礼法。可见,在先秦时期,对活人殉葬的反对已经十分明确,而孔子亦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使用明器以示祭祀,而非以活人为殉,这表明对人命的尊重与对传统礼制的坚守。
综观这些先秦的思想,相较于一千多年前的明朝,实在令人费解,为何朱元璋仍能重启如此残酷的殉葬制度。毕竟在历史上,秦始皇以兵马俑陪葬,朱元璋却仍然选择用活人殉葬,实在令人深思。
二、关于朱元璋的殉葬细节,在野史中的记载较多。
正史中对于殉葬的细节几乎没有提及,再加上具体的规模难以追溯,因此关于朱元璋的殉葬人数和情况一度令人困惑。不过,来自大量野史的资料为我们揭示了一些残酷的真相。在明朝,殉葬的多为女性,这一现象与当时女性的低地位和缺乏话语权密切相关。
在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尽管被历史评价为善良,但他依然不得不遵循朱元璋的遗嘱实施殉葬。他命令将朱元璋后宫没有生育的妃嫔全部处决,作为陪伴已故皇帝的牺牲者。而那些育有子女的妃嫔则庆幸逃过一劫。此外,诸多宫女也被迫陪伴在旁。
至于这些女子的处死方式,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采用绳索勒死,这种方法可谓粗暴直接。另一种则是利用水银毒杀,古人发现水银可在体内保持尸体不腐,这显示了老朱或许是希望这些女子在阴间仍能保留青春容颜,似乎是他的一番良苦用心。
而《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中对朱棣的殉葬情况有更为细致的描述:在他去世时,殉葬的宫女多达三十余人。她们被安排在小床上,脖子套上绳索,脚下的床被抽走,导致她们活活吊死。也是由于明朝与朝鲜之间的互动,这一记载的可信度相对较高。若以此为参考,朱元璋的殉葬方式想必也与此相近。
总结:为何殉葬女子的亲属会选择认可?
在老皇帝临终的时候,这些即将殉葬的女子是否曾试图与他人交涉,企图自保?实际上,这种尝试几乎不可能。因此,殉葬的女子往往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新的皇帝会通过给予这些女子家族世袭的爵位来补偿他们,以表彰她们的牺牲。
这样的做法无疑堵住了那些女子家属的口,毕竟世袭爵位是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荣誉。例如,朱允炆便曾封一部分殉葬女子的家属为千户或百户,并允许其后代世代相承。这样一来,这些女子从家族的角度来看,似乎为家族带来了光荣和名誉,给予他们些许心理上的安慰。然而,对她们个人而言,这份牺牲却显得极为残忍。而对于无能为力的她们来说又有什么解脱的办法?
参考资料:《李朝实录》、《明史》、《彤史拾遗记》、《礼记》。